第七百二十一章 敌友难辨(第2/3页)

“嗯……你说得不错,如此两分也好啊。”

司马光稍稍点头。

倒还别说,张斐现在还真担心,御史台会因此妥协,那样的话,事情反而会变得更加复杂。

不过,这是不可能的。

目前不管从哪个方面看,御史台始终占据着优势。

文彦博可也不是善类,若是没有把握,他是不会出手的,而且他们似乎在慢慢押注,将案件一步步扩大。

他让御史台一方面继续向皇帝要求查账。

另一方面,则是不断爆出对新政不利的证据,这两三天就放一个出去,即便之前有所怀疑的百姓,面对不断传出来的负面消息,再加上保守派又旧事重提,拿着当初青苗法在京东东路的所为,以及将程昉那一笔账也算在王安石头上,导致舆论开始倒向保守派。

这种小火慢炖,也是很要命的。

王安石率先沉不住气,你们这么搞下去,朝野上下都充斥着对新政不利的消息,接下来这新政还怎么执行。

保守派营造出来的舆论,都有一种大厦将倾的感觉。

而他们只能死咬公检法这一点。

关键王安石无法理解,为什么赵顼迟迟不下决断?

难道赵顼要舍弃新政?

这不可能啊!

皇宫。

“陛下,这是臣的辞呈。”

这愤怒之下,王安石直接就给赵顼递上辞呈。

他也没有办法,什么道理都跟赵顼讲了,那只是个别现象,相比起财政的增长,那算得了什么,不能因为那么几个百姓,就怪罪功臣啊!

但赵顼死活不决定,这令他确实很生气。

你要不相信我,我就不干了。

赵顼眼中闪过一抹不快,嘴上却是震惊道:“先生这是干什么?”

王安石面无表情道:“既然陛下不相信臣,臣自也不想在朝中待下去。”

“先生切勿误会。”

赵顼赶忙道:“朕并非是不相信先生,而是……而是朕也有苦衷啊!”

王安石闭口不言。

赵顼面露为难之色,道:“实在是他们似乎知道朕多收了一些羡余。”

王安石哪里不知道,对方要求调查内藏库,他就猜到这一点,但他不能说,他要说得话,皇帝不得以为他是在威胁自己,如今赵顼终于承认,他立刻道:“他们暗中要挟陛下,此乃死罪也,陛下又何必跟他们客气。”

赵顼叹道:“这一点朕也想过,但是……但是朕担心,一旦朕严惩那些挑拨是非的官员,有些人会不服气,又从检察院起诉。”

王安石当即哼了一声:“如今就有不少大臣,都对于他们有意避开公检法感到疑惑,而他们却死活不愿将此案移交给公检法,以证清白,等到那时他们又想要从检察院起诉,那可真是异想天开,检察院又不是他们家开的,陛下根本无须担心,到时让检察院驳回他们的起诉便是。”

赵顼道:“先生莫不是忘记检察院的制度,只要他们拿出足够的证据,检察院就必然会对此进行起诉。”

不等王安石开口,他又马上紧接着说道:“为此,朕还特地召张三入宫,询问他相关对策。”

张三?

王安石愣了下,随即问道:“张三怎么说?”

赵顼道:“张三认为目前局势对于先生非常不利,但朝中的舆论却是有利于先生。”

这一听就是张斐的话术,让人似懂非懂。王安石道:“臣愚钝,不知陛下此话是何意?”

赵顼道:“如果那些证人所言属实,涉及的官员,自然也应该受到惩罚,但朝中舆论却将目标锁定在先生和发运使身上,如果御史台判决发运使有罪的话,那么先生借此从检察院进行起诉,就有胜诉的可能性。”

王安石还真没有想过,自己跑去检察院进行起诉,思索半响,道:“就只是有胜诉的可能吗?”

赵顼道:“张三根据御史台的审问来看,他怀疑这一百多个百姓,幕后一定有人指示,而这些人可能跟新政有利益瓜葛,只要确定这一点,那就有机会翻盘。”

王安石立刻道:“这毋庸置疑,他们背后一定有人,否则的话,凭那些平民百姓,怎么可能消无声就抵达徐州。”

赵顼点点头道:“朕也是这般认为的,故此已经派人去江南调查此事,只是想在确认之后,再跟先生商量,故而一直拖着。”

“原来是这么回事。”

王安石这才明白过来,犹豫一会儿,道:“关于羡余的问题?”

赵顼道:“朕已经如他们所愿,让御史台判决,是先生你要起诉他们,与朕无关,如果他们再将拿这事出来威胁朕,朕也不会让他们好过。”

说到这里,他看向王安石,“就是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王安石有些犹豫,道:“臣……臣以为还是等调查出结果再说。”

赵顼点点头。

……

从皇宫中出来后,王安石是直奔张家。

“王学士来了。”

“嗯?”

王安石斜目瞧向张斐,“看来你已经想到我会来了。”

张斐讪讪道:“事情闹这么久还未结束,我就估计王学士会来找我。”

王安石沉眉质问道:“你有主意,为何不与我说?”

你这么屌,岂会接受我的主意?张斐回答道:“我不是有主意,而是官家找我过去询问应对之策,我才想出这么一个办法来,可官家当时也未决定,我又怕王学士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以免误了王学士的大计,故此才没有说。”

这话说得,王安石很是尴尬,他哪有什么大计,他就喜欢以势压人,不服者,全部轰出朝廷,这就是法家之术,可现在皇帝的把柄被对方抓在手里,令此事变得更加棘手,又问道:“你对此有多少把握?”

张斐故作一番思考后,道:“当时把握不大,但现在把握是越来越大了。”

王安石又问道:“此话从何说起?”

张斐道:“如果御史台只是就事论事,判定涉案官员有罪,帮助那些百姓讨回公道,那我反倒是束手无策,可若他们想罗织更多的官员进来,包括发运使在内,这就有了起诉的机会,简单来说,就是他们闹得越大,我们的把握反而越大,因为这里面肯定是存在冤情的,只要抓住一点,就有可能全面翻盘。”

王安石点点头,又问道:“可说到底,这也只是你的下下之策。”

张斐心知他是在试探,但也表现的非常平淡,“虽然谈不上上上之策,但也算不得下下之策,因为这能够将官吏的个人行为和中央的决策区分开来,到底这官吏违法,不见得就是政策不行。

还有,他们之前对于王学士、发运使打压的越狠,这种反转,能够让扭转新政在百姓眼中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