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徐家(第3/4页)

等到两人离开了魏国公府进入玉辂以后,徐妙锦轻叹了一口气:“大姐……”

徐皇后伸手按住了她,打断了她的话:“别急,听我慢慢说给你听。”

见徐皇后神色严肃,显然这次并非玩笑,徐妙锦立刻应了。

徐妙锦点头以后,徐皇后这才将目前发生的种种娓娓道来。

“陛下是支持变法的,但你大哥性子拗,又太过谨慎,徐家想要恢复往日的荣光,不光是景昌那边要做事。我和陛下,之前也想撮合你和姜星火的婚事,可姜星火他是谪仙人,在人间是要做圣人的,便是高门贵女,也非他所愿……我今日是要来问问你的想法,毕竟强扭的瓜不甜。”

虽然徐家失势的这些日子里,徐妙锦一直都表现的十分乖巧懂事,但是她的性格其实比较像乃父徐达大将军,也有些倔强在里面。

如果是平时,即使再难办,为了家族她也会尽力而为,但是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她必须慎之又慎。

见徐妙锦脸上隐约流露出犹豫之态,徐皇后摇了摇头。

“小妹,你也是徐家的嫡女,若是你不愿,没人会强迫你。”

徐妙锦默默地低下了头。

徐皇后看见小妹脸上满是愧疚与自责,于是温言劝导。

“其实这件事也怪不了你,谁都没想过事情会变成这个样子,原本洪武三十年的时候,太祖高皇帝就该把你指婚给皇子的,可惜当时出了变故,靖难乱起,又耽误了四年……现在要看你的意思。”

徐妙锦咬着唇说道:“国、姜星火自然是我见过最难得一见的风华人物,学问通天彻地,有称量天下之才,便是人也长得极俊朗,姿容称得上是风神八面,可我始终觉得他很疏离,让人崇拜,却亲近不起来,更遑论成家过日子了。”

徐皇后微微一怔,问道:“这是为何?”

“就好像……”

徐妙锦想了几息,方才说道:“就好像是道衍老和尚似地,他也不求什么,世俗的名啊、利啊,都如浮云一般,活的不真切,可能人的学问到了这般境地,都是如此吧。”

徐皇后颔首道:“景昌跟我说过,国师所求,非是良眷,而是同路之人。”

“同路之人,他要去哪?做什么?”

“我也不知道。”

徐皇后摇了摇头,只说道:“或许你可以去问问老和尚,在他那里,你应该能得到答案。”

徐妙锦沉默了许久,终于缓缓点头答应了下来。

见状,徐皇后欣慰地摸了摸小妹的发顶:“无论如何,我徐家的女儿没有愁嫁不出去的道理,若是你从老和尚那得到的答案并不逞心如意,大姐再给你选人就是了。”

“嗯,谢谢大姐。”徐妙锦抬头望着徐皇后,“大姐,你也累了,早些回宫休息吧。”

徐皇后微微颔首:“嗯。”

等到徐妙锦离开玉辂,徐皇后的神色立刻暗沉下来。

刚才她说的一番话虽然有鼓励小妹的意思,但更多的却是为了徐家以后铺路,徐皇后的身体,现在已经越来越不好了。

她虽贵为皇后,但是有些事情,其实她根本无力改变,老大和老二的争储,她都看在眼里,而如果小妹顺利嫁给姜星火,变法又将压倒争储的矛盾,她作为母仪天下的皇后,日子也会过的舒服很多,徐家以后,也会随着变法的成功,而彻底重新确立地位。

这样哪怕自己以后无法庇护徐家,有着姜星火的帮衬,徐家也不至于沦落到这两年的状态。

不过,不出意料地是,拐了一条街,到荣国公府登门拜访老和尚的徐妙锦也扑了个空。

……

应天府江宁镇,景行书院。

神秘失踪的姚广孝下了马车,打量着书院的牌匾,很容易就想到了书院名称的来历,非是《诗经·小雅·车辖》里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而是来自《赵氏鄮山书院诗》的最后一句“睎之则是,景行是行”,也是书院主人曾经作为鄮山书院院长的某种回忆。

果不其然,迈过门槛,步入书院之中,朗朗读书声萦绕在耳边。

“国学在国,乡校在乡。在遂曰序,在党曰庠。

虞夏殷周,厥制弥详。家亦有塾,以修以藏。

蒙而已养,长罔不臧。下而为士,上而侯王。

莫不有师,扶纲植常。生人之类,赖此以生……”

姚广孝“呵”了一声。

“纲常名教。”

走过回廊,前面便是书院的大堂,姚广孝刚要继续往前走去,却被一个身穿素衣的少女拦住了去路:“这位法师,你找谁?可是有什么事吗?”

看见少女清秀的脸庞,姚广孝心头微动:“老夫姓姚,受你祖父邀请,前来赴会。”

少女似乎没想到眼前这个老者竟然是那位传说中的人物,也是学生们口中的“妖僧”,顿时惊讶得睁大了眼睛,好半响才说话:“哦……原来如此啊,那请随我来吧。”

两人从另一侧往后院方向而去,不一会儿,便抵达一处幽静别致的小亭中。

亭外树木郁郁葱葱,青苔爬满石阶,一阵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响声,亭中放置着竹桌竹椅,还摆放了些许花草盆栽。

亭内只有一人端坐,背对着二人。

听闻脚步声,男子缓慢转过身来,露出一张苍老的脸孔,看着已是七老八十的样子。

姚广孝当然认得他,当面之人,便是如今大明儒学界泰山北斗一般的人物,高逊志。

高逊志,字士敏,号啬庵,徐州萧县人,元末为鄮山书院长。洪武朝时入仕点为翰林,负责编修元史,累迁吏部侍郎,在建文二年与之前那个辞职的董伦共同主会试,那一届会试,杨荣、杨溥、金幼孜等人,皆是高逊志的学生。

在大明的儒学界,那位被后世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能单独一个人在《明史》里列传的曹端,此时尚在河洛之地讲学,并未出山。

因此,在大明儒学界的地位,几乎无人能与这位八旬老人相媲美。

高逊志当年也算是温文尔雅,如今虽然年纪老迈,但仍有一股儒者的气质,举手投足间都带着几分从容正气,让人不由得心折。

素衣少女退去,只留二人相谈。

“主人浮舸去,燕子空守梁。果熟无人采,留供过客尝。”

“姚兄,多年未见,可安好?”

姚广孝那里听不出来,这首诗是在不漏痕迹地暗讽永乐帝这个“燕子”鸠占鹊巢,而建文帝这个“主人”已然远走。

“身体尚好,只可惜当年北郭十友,已然凋零矣。”

姚广孝走向桌旁,拿起桌案上的茶壶,替高逊志斟了杯茶,又给自己倒了杯,轻啜一口,赞道:“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