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煤铁(第3/4页)

“立即进行钻孔和装药、填塞工作。”

随后,第二轮起爆顺利完成,如此循环往复,经过了四轮起爆,终于可以确定了汤山煤矿里,确实含有数量不少的伴生辉钼矿,而不是偶发性的小规模矿。

在辉铂矿被爆破挖掘的时候,其他人都离得远远的,只有姜星火蹲在矿坑边不远处,拿着放大镜仔细地看着那一堆堆运出来的矿物质。

工业革命,重工业部门里,最重要的就是煤铁两个部门,如今算是在他亲手的打造下,开始向着全新的方向前行了。

“确实是挖到了一座辉钼矿啊,真是意外之喜。”

姜星火虽然不知道具体有多少吨,但大概估摸着,数量在进入初步工业化的时期,肯定是够用了。

事实上,这些都是在后世被发现的,但由于时代不同了,在以前还算是稀缺资源,年产量十几吨、几十吨的辉钼矿,侵略者都会大力掠夺,但在后世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有其他规模更大的矿替代了,所以这座小伴生矿,并不为人所知。

当然,现在这些都属于姜星火了。

提升钢材性能,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技术,但辉钼矿这玩意儿,不止是用来铸造钢铁,用来给玻璃制造提升质量,是现在就可以用的。

而且,在姜星火看来,如果不用在玻璃制造上,辉钼矿也完全可以当作一种稀缺的金属资源,以后专门用于兵器材料的升级改造,继而对其他国家形成技术无法复刻的技术代差。

因为钼的熔点很高,在自然界单质中名列第六,被称作难熔金属,以现在世界各国的冶金水平,只能通过日本的那种锻打方式来间接使用,想要直接熔化,是没有那个炉温的,大明也做不到。

而在后世,钼被称为“钢中第一金”,钼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中始终占据最主要的位置,这玩意实在是太强悍了,钼作为钢的合金化元素,可以提高钢的强度,特别是高温强度和韧性,提高钢在酸碱溶液和液态金属中的抗蚀性,提高钢的耐磨性和改善淬透性、焊接性和耐热性,在冶金领域,它的重要性远胜于其他金属,可以说是制作钢材的最佳选择。

只能说,如果什么时候大明能够完全利用镍、铬、钼、钴这些金属,也就足够把其他国家当原始人打了,因为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还停留在无法熔化钢铁的技术水平,能够把其他高熔点元素融入钢铁,制成战争武器的大明,那简直就是……天外科技。

……

汤山一行,姜星火收获颇丰。

紧接着,他就马不停蹄地继续去视察工部下属的冶铁场和工部兵器局开辟的铸炮所。

随着工业革命里轻工业部门的规模增长和产品大规模出口的实现,现在姜星火开始更加重视重工业部门的改进了,煤铁不分家,看完煤,自然要看看铁。

而“盐铁专营”这四个字,不是白叫的。

实际上,冶铁业的规模虽然不如制盐业那么大,但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按老朱的规矩,这都是国家专营,有专门的人作为铁匠承担相应的生产任务,并且子孙传承世袭。

那么铁是国家专营,民间会不会无法出现像是食盐一样的情况,官营的冶铁业无法满足百姓正常的使用需求呢?

答案可能比较出乎意料,不会,而且大大富余。

大明全国的官营冶铁场,现在每年的铁产量换算成吨的话,大概是八九千吨的产量水平,哪怕是最高的年份,也没超过一万吨这个门槛,但就是如此,还用不完的用呢,到了洪武中后期的时候,每年铁产量都会积压,最多的时候积压大概小两万吨,也就是两年多的全国铁产量富余了……为了使用掉这些富余的铁产量,老朱下诏官营冶铁场停止冶铁,停了足足八年之久,然后又开始炼,结果短短两年,又积压了小两万吨。

这回老朱没法了,直接下诏官营冶铁场都停止冶铁,民间如果有需求,就自己炼去,但国家要征收15%的冶铁税。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民间没什么用铁需求,基本都是打农具、菜刀、铁锅之类的,这些东西根本不需要用好铁,只需要用白口铁糊弄一下就行了。

现在大明官营冶铁场的主要的钢铁需求,其实都是军方提供的,包括刀枪、甲胄、箭头、火铳这些。

工部的冶铁场里。

巨大的炼铁炉已经被点燃了,温度很高,几十号汉子打着赤膊围着炉子转悠,忙碌得热火朝天的。

“快了!”

“再坚持一下就可以了,你们看!已经快成功了!”

伴随着各种欢呼声,炉子的里面开始出现黑红色的杂质。

这就是炼出来的废渣。

姜星火等人是悄悄的进来的,并没有打断这些工匠。

他观察了片刻,大约就看出门道了,这应该是坩埚炼钢法的变种,但问题是钢的熔炼温度是1500度以上,生铁1200度以上,小坩埚耐火,可产量不行,起码要达到1600度,钢才能融化成钢水,这种大炉子是做不到的。

“这是方炉,炼的是铁水。”

旁边工部的随行官员解释道。

果然,是铁水,而不是钢水,说明温度达不到1600度。

这种开放式的炼铁炉,虽然有人力与畜力鼓风,但是光用眼睛看就知道热效率不高,没有办法有效聚热与留热。

之所以需要转炉炼钢法,是因为液态钢(钢水)的关键是炉温要高,事实上,在古代的东西方,是都没有液态炼钢的,要制造钢材,只能通过熟铁渗碳的笨办法获得,一直要到19世纪中叶,随着平炉发明才有液态炼钢,才能开始快速高效地大规模制造钢材。

因此,这些人是在冶炼熟铁。

别看熟铁是“铁”而不是“钢”就小瞧这种技术,实际上,熟铁的熔点不仅远超生铁,甚至比钢还要高,所以古代无论东西方就像是无法获得液态钢一样,同样无法通过液态冶炼直接获得熟铁。

现在这些工匠要获得熟铁,除了通过铁矿石初步还原成的海绵铁反复锻打制得,有点类似于日本制造钢刀的这种生产效率极低的办法,就是通过这种方炉冶炼得到生铁,再通过热处理脱碳,成为可锻铸铁,对可锻铸铁锻打进一步去渣脱碳,获得熟铁。

有了熟铁,才有钢材。

因为熟铁蜕变成钢材,就只需要渗碳了。

只是,当这些杂质烧干净之后,一股浓重刺鼻的焦臭味道就飘了出来。

“废了?失败了?”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啊?”

围观者一片哀嚎,不少人捶胸顿足,懊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