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 条件(第2/4页)

当然,李景隆这次外出狩猎也引得了许多升龙府内的民众围观。

他本想低调行事,但耐不住那些民众太热情了。

在这之前,因为与占城国等周边国家的连年战争,安南国内的民风相较于其它王朝要彪悍很多,更加崇拜武力与军功。

而这种有些畸形的崇拜,现在随着明军的军事胜利,转移到了明军身上。

尤其是当安南本国人发现明军的到来,似乎并没有让他们生活条件变得更差,而是开始四处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并且有大量物美价廉的棉纺织品随之涌入。

虽然这些棉纺织品会摧毁安南国内相应的产业,但毋庸置疑的是,对于安南国的普通百姓来说,就目前的实际生活体验来看,却是明显利大于弊的。

为什么?

原因也很简单,大明输入的棉纺织品,虽然经过了海运和内陆分销等环节,但价格依旧显著低于因为手工成本而始终价格不算低的安南土布。

并且,大明的棉纺织品,不仅在价格上低廉,在质量上还高出安南国的土布不止一筹,因为大明的棉纺织品,都是统一选择原材料并且进行流水线生产的,质量还非常稳定。

除此以外,大明的棉纺织品花样还很多。

毛巾、被单、长衫、裙子、内衬……可谓是应有尽有,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大明制作不了的。

对于安南人来说,他们花费很少的费用,就购买到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在他们看来,肯定是赚了的。

总之,因为生活待遇并没有变坏反而变好,而这些驻扎的明军,军纪还算严明,没有出现频繁地、大规模地对本地居民的骚扰事件,而且帮忙剿匪的同时,还在不断撤军,因此安南国内的民众,并不算讨厌明军。

在大力度的宣传下,安南国内的百姓,有八九成都认为,明军是来帮助他们推翻篡位暴君的统治,恢复国内秩序的。

至于剩下的那一两成,除了本能地讨厌明军的,就是一些有识之士了。

这种安南国内的有识之士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安南人士”,认为明军虽然推翻了大虞,也就是胡朝对安南的统治,但同样,也割走了安南国北部关键的红河三角洲,以至于安南国失去了倚为天险的富良江防线,这条防线对于安南国的意义,就如同长江对于华夏古代的南方政权的意义一样……同时,对被安南国打的抬不起头来的占城国割让了横山关及其以北的土地,也被这些人认为是耻辱,是大明强迫安南做出的让步。

另一种则是没有这种认同感,但对于大明的经济殖民感到担忧的人士,安南国内当然也有能洞察局势的聪明人,大明费了这么大力气,为什么要撤军?除了占领成本高昂以外,自然就是大明整体对外政策的转变。

郑和远洋舰队的一系列行动,现在在数个月以后,已经随着各国海贸商人的往来,逐渐被传播到了东南亚的各地。

显然,明军跟过去的元军不同。

元军不论是攻安南、占城还是爪哇,都是采用远征征服,而后直接派兵占领驻守的模式,明军则完全不是这样,明军不管是在安南的撤军行动还是对吕宋国马尼拉港,亦或是三佛齐国新港的攻略,都说明了明军对于这些海外的土地,并没有进行直接统治的兴趣。

大明所需要的,是控制关键航线和港口,将商品输入到这些国家,源源不断地获取财富,再利用这些财富扩大生产、供养军队。

这个套路,已经被部分安南国有远见的人士所洞察了。

可这没用。

别说看破不说破,就算是看破又说破,又有什么用呢?

大明的计策,是不折不扣的阳谋。

我也没欺负你,签订的是自由贸易协定,你的商品也可以卖到大明啊!

而且,商品交易都是公平自由的,你们国家的百姓买大明的商品,那是因为大明的商品物美价廉,如果你觉得侵占了你们的市场,那大可以减低售价或者提高质量,这本来就是公平竞争。

话当然是让人挑不出毛病的,因此在安南国内士林的争论里,也很少有人能说,大明对安南的贸易是不公平的。

相反,安南的拳头产品,譬如翡翠、犀角、龙涎香等等,也确实反向输入大明了,这些拥有产品生产权力的地方豪强,都挺支持自由贸易的。

大明在贸易上,并没有进行任何阻拦,只要你觉得能卖得出去不会亏本,那你就来大明卖,正常交关税就行。

这种公平公正公开的自由贸易,在道理上,很难让人挑的出刺来。

总之,李景隆作为驻安南明军最高指挥官,在安南国内的形象还是不错的。

除了一部分安南人的慕强心理,更多的则是李景隆本人在政治作秀上所做出的努力。

在安南人看来,李景隆这位大明国公不仅仅五星上将,而且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虽然他在大明的内战中是战败方,但鉴于大明皇帝那无与伦比的、怪物般的军事能力,似乎这也并不算是什么太大的耻辱,毕竟放眼整个已知的“天下”,似乎并没有哪位名将能更胜朱棣一筹。

反而李景隆揍安南军,那确实是手拿把掐。

而且,李景隆本人的形象相当不错,身材高大、眉目疏朗,举止间顾盼伟然,参加所有活动都显得非常雍容有气度,谈吐也颇为不凡。

而且李景隆基本不会表现出胜利者的骄傲自大,对于普通安南百姓而言,他们从报纸上……是的,仿照《明报》,安南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官方报纸,报纸上的报道,李景隆总是通过各种身体力行的行动,来帮助安南国的百姓。

剿灭地方匪患,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给衣不蔽体的穷人发放免费衣服,兴建学校鼓励安南国的读书人进学并且提供公费的留学大明的名额。

在这段时间以来,李景隆显然做了不少善事,俨然是一副大善人的形象。

至于安南国消耗了储备粮以后遇到灾年怎么办,读书人留学大明的费用谁来出,这些问题就很少有人关心了,反正各方都得利了,唯一需要出资的,似乎就是安南国的朝廷,但陈天平敢说半个不字吗?定然是不敢的,因为一旦他进行反对,那么不仅是跟大明过不去,还跟在这些活动中受益的社会各阶层都过不去。

除了这些,李景隆严格约束军纪,并且发挥了自己【练兵】的天赋,受到了安南新军的敬畏,因此愈发地有威望。

李景隆狩猎归来,率军来到升龙府城门前,守门士卒恭敬地跪伏在地,并打开城门迎接李景隆入城,而他们身后的军队则缓慢通过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