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我韩信终会名传天下!(第2/2页)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曹参不由感慨道:“殿下似真的在放宽对关东的诸多限制,也一直在有力推进‘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士官转制已推行一年有余,已有不少士卒去到了地方,只是在关东的传播力很小,若是等到樊哙这一批,及这次主动前去的这一批下去,这条政策恐就真会家喻户晓。”

“更会让不少底层民众趋之若鹜。”

“千金买骨,取信于人。”

“而殿下的做法明显更为高明,让实打实的受益者,替朝廷去宣扬这些政策,当然效果也会更加斐然,也会更得民心,长此以往,关东人心集附,大秦或许真就江山巩固了。”

萧何颔首。

他心念一动道:“或许这才是殿下的真正目的,通过放缓跟匈奴的关系,借匈奴之手,来加快促进各项政策的推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朝廷目前明显是耗得起的,朝廷的实力也在匈奴之上,这点风险对朝廷而言,也算不得什么。”

“只是关东真就像刘兄说的一样?”

“就为腾些钱粮?”

“或者逼六国贵族士人犯错?然后朝廷顺藤摸瓜,再度清理一下地方官吏?”

“真就这么简单?”

“而且朝廷对北疆似也太过倚重了。”

刘季轻笑一声,不在意道:“想那么多干嘛?现在焦虑的不是我们,而是那些贵族跟士人,他们现在比我们更想弄清楚朝廷的意图,而今只怕是急的焦头烂额,各方打听。”

“哈哈。”

刘季看得很淡定。

他们眼下是朝廷官员。

看不懂就看不懂,他们只需做好自己分内事就行。

到时就算出了什么事,也怪罪不到他们头上,反倒是六国余孽,却必须要想方设法弄清楚,扶苏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不然睡觉恐都睡不安稳。

闻言。

萧何恍然大笑。

“刘兄,说的极是。”

“现在急的当是六国余孽跟百家士人。”

“而且马上入冬了,留给他们打听消息,或做出针对的时间,已没有多少了,若是不能想清楚,最终殿下顺利推进下,六国余孽恐会越发焦急。”

“到时忙中出错,也未尝不会发生。”

刘季笑着点头。

他对这些根本就不急。

能想明白最好,想不明白就那样。

他就一地方官吏,那顾得上这些朝廷大政。

能把地方治理好就不错了。

有了刘季的提醒,萧何跟曹参也放松下来。

……

十月下旬。

一份征兵告示张贴在了关东各大城门旁。

只不过路过的民众,见到是征兵告示,仅仅看了个开头,就逃也似的离开了,生怕走的慢一点,被一旁的官吏盯上,最终被强行征发服役去了。

东海郡,淮阴县。

城门口的告示已张贴了数日。

依旧无人问津。

官府也并未就此在意。

似乎只是例行公事的张贴出来。

而见到官府似并没有强行征发服役,四周的农人也都暗松口气,但不少人依旧时刻警惕着,唯恐那一日官府突然到访,直接将自家良人召去了。

此刻。

城门外。

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望着城头张贴的告示,眼中不禁泛出了亮光。

“北疆征兵。”

“享关中士卒同等待遇。”

“若有获军功,三至五年内,可转职地方为吏。”

“若有战功优异者,可入军官学院,接受大军将领苏角、王离等指导。”

“……”

青年将告示上的内容一点点的读出来。

眼神却越发明亮。

仅仅一份征兵告示,对青年的吸引力并不大,但若是结合他最近打听出来的另一件事,这份征兵告示对他而言,无疑就是一条康庄通衢。

青年立柱。

他就这么站在告示下。

心中却想起了自己才打听到的一件事。

秦廷意欲跟匈奴缓和。

至于什么暂缓长城修建这些,他从来就没往心里去过,他在意的也只有‘缓和’这一条消息,而今又多了一个,便是军官学院。

其他人避之不及的征兵,对青年而言,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仿佛北上入伍对他是一片光明。

就在青年憧憬着自己扶摇直上时,肚子却咕咕咕的响了起来,青年无奈的摸了摸肚子,用力的紧了紧手中长剑,准备先去城下钓鱼,以解决今日的温饱。

顺便给漂母道个别。

当青年背着剑,如过往去到城下时,有一群大娘正在河边漂洗衣物。

见到其中一位老妇人,青年大步的走了过去,对那位大娘道:“大娘,这段时间,多谢您老人家仗义相助,今日韩信已明白自己去路,等日后我韩信出人头地,定以十倍百倍报答。”

老妇人看韩信这幅神色,生气道:“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根本没有指望你来报答。”

“你前面说你明白自己的出路?”

“你准备去哪营生?”

“入伍!”韩信坚定的开口。

听到韩信的话,老妇人眉头一皱,龟裂的手指着韩信,怒骂道:“我好心好意帮你,是想让你振作起来,不是让你去当兵的。”

韩信急忙解释道:“大娘。”

“我韩信既不会做生意,也没什么手艺,唯一擅长的就是军事,过去之所以不愿入伍,是因为入伍对我风险太大,回报太小,但这次不一样了。”

“秦廷跟匈奴关系缓和了。”

“这也意味着,北疆的局部冲突不会少,我若是能抓住机会,斩杀几个匈奴人,便能获得爵位,到时就能直接进到军官学院,而军官学院是由秦军大将统领,我韩信自认军事能力不输天下任何人,只要给我机会,我便能证明自己。”

“等从军官学院离开,我或已成领兵上万的将领。”

“而大秦跟匈奴势必有一场决战。”

“以我的才能,日后未必不能取代蒙恬,成为统领三十万大军的主将,等我将匈奴一举扫灭,天下又有何人敢再小看我韩信?”

“这是我现在最好的机会!”

韩信说的很快。

唯恐自己入伍的事,引得漂母不满。

只是任凭韩信这么解释,漂母根本就听不进去。

只认为韩信昏了头想去送死。

见状。

韩信脸色变了又变,最终咬牙坚持着:“大娘,韩信心意已决,绝不会变更,大娘就在县里等着,终有一日会听到我韩信之名,名传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