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基础研究,评院士?满心悲愤的许杰:我没看懂!(第2/3页)

这样才能够把两者联系在一起。

但是,以现有的基础物理学,去试着理解交流重力场显然是行不通的。

汪承林之所以很有信心,还是因为他们的研究有了进展,甚至可以用成果斐然来形容。

他们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出了完善的数学模型,以交流重力场为标准,研究温度和材质的关系,下一步就可以分析出哪种材质更容易激发超导状态。

更容易,也就是激发温度更高。

这个研究的目标就是以数学分析,试着去研究新型的高温超导材料,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预测’。

他邀请了四个数学专家,专门做相关的数学工作,建立的数学模型非常完善。

同时,工作成果也得到了244工厂研究员的认可。

办公室里。

汪承林就在和王强说着,“以我们现在的成果,就可以去申请新的项目了。”

“我们是做超导机制的研究,主要目的是研究新型的高温超导材料,不过同样是做交流重力实验,我们的研究项目也会把数据共享给244工厂。”

“相信也会对你们的研究有帮助。”

王强笑道,“你们的研究确实很有水平,我们参考你们的数据确实有帮助,我个人希望你们能继续下去。”

继续下去,肯定要申请新的项目,否则就不可能有足够的经费支持。

王强客气的说着,心里还是感到很不解。

他一直在基础科学中心这边,可却听说刘云利、阮伟平以及薛常三人,一起申请了项目转移,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他不由琢磨着,“看来还是要回去一趟,一直在这里都不知道消息。”

“刘云利在电话里说不清楚。”

“西海大学那边研究什么湮灭、拓扑的超导,难道还能比分析研发高温超导材料更有意义吗?”

……

西海大学,物理实验室。

在上一次验证实验结束以后,实验室并没有准备新的实验,主要是因为王浩还要继续研究,以便确定下一步的实验方向。

另外,他们需要等待新的设备。

现在对于实验的要求越来越高,验证一些低温超导问题时,设备水平的精度明显已经不够了。

上一次向乾生建议购买一套精度更高的温度控制设备。

王浩想想还是同意了。

在继续深入研究之后,他很确定之后的实验,对设备精度要求会越来越高,就必须要购置非常高端的设备。

他们直接联系了超导重点实验室。

超导重点实验室有一套精度很高的温度控制设备,谈价钱的问题就交给向乾生了,他原来就在超导实验室工作,对于实验室的设备情况非常了解,尤其是内部的大型设备。

最终谈下来的价格是三千两百万,就像是向乾生说的一样,只是三千万的价格,超导实验室,肯定不愿意把设备卖出去。

现在能谈到三千两百万,还是因为王浩和向乾生的‘面子’。

双方谈下了新设备的问题,但新设备从超导实验那边拆装再运过来到这边安装、调试,还是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

这可不是一台电脑,而是一套大型的设备,就只是拆卸、运输、安装,没有一个月的时间根本不可能。

后续还要进行调试,才能应用在高精度需求的实验上。

“最低预计两个月以上。”向乾生说了个时间。

这个速度已经很快了。

如果是购置一台全新的设备,售价高昂不说,从订购、生产再到运输、调试,花费一年时间都很短了。

实验室的高精度设备都是如此,因为类似的设备生产厂家很少,都是订购一台才会生产一台,提前生产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这也是因为每一个买家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标准化生产的高端设备,根本不可能卖的出去。

在订购了新的设备以后,物理实验室的经费也快耗光了。

王浩也让何毅、向乾生等人,进行一下实验成果的总结,来向科学基金会申请新的经费,他们已经有了两项大成果。

一个是把交流重力场的数值提升到17%以上。

一个是发现未激活超导状态的交流重力场。

前者是技术上的巨大提升,后者则是交流重力相关研究的新发现,只拿出一项成果都可以交代了,两项成果加在一起去申请新的经费,肯定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区别只在于下一步拨款经费的数额而已。

时间已经来到学期开始前。

王浩的职称依旧是二级教授,并没有继续再提一级,正常情况下,教授的评级需要教学、科研的综合考量。

教授,毕竟是教学职称,他的教学年限还是太短了。

和科研有关的是‘科研评级’。

栾海平找到王浩就说起了这件事,“你明年要不要参选科学院院士?”

“参选院士?”

“对啊。”栾海平说道,“咱们学校一共只有四个院士,李老已经退休了,陈老头不用介绍,剩下两个都是地质学院的工程院士,学校方面也支持你参加院士增选。”

“我才26岁,是不是有点早了?”

“不早了!”

栾海平马上摇头,“院士增选,最少原则上是希望能选一些更年轻的学者,在数学上你的成果还有其他人能比吗?”

“如果你能在明年评上院士,我们理学院也算有了院士坐镇,以后发展也会更好一些。”

“这方面,学校已经讨论过了,肯定会全力支持。”

“额~~”

王浩仔细想了想,评院士是对自己确实没有坏处,“好吧,但是院士增选,是不是要有人推荐?”

栾海平听的笑了出来,“你还担心没人推荐?只要把你的名字报上去,有一大堆数学院士会推荐你的。”

“如果你参加院士增选,九成以上都能选上。”

“这个不用担心。”

王浩倒是没有担心选不上,他只是觉得自己和院士好像距离很远,因为谈到科学院院士,脑子里不由得会想到苍老的身影。

哪怕只是参加院士增选的学者,感觉年纪都已经上了五十岁。

他和栾海平继续谈了几句,倒是也没有放在心上,毕竟是明年的事情了。

新学期要处理的事情还是很多的。

第一件事就是他多带了一个研究生——丁志强。

丁志强是王浩指名道姓带的学生,哪怕他手下已经没有了研究生名额,学校还是特例让他带,也没有其他人会说什么。

在确定丁志强成为自己的学生以后,王浩还是稍稍有些期待的。

即便是对于自己的学生,他心理上还是有一个排名的,比如最天才的,他认为是邱会安,因为邱会安在进行勒让德猜想的研究,而且已经有了不小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