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脑子被驴踢,越踢越聪明!(第2/3页)

欢迎王浩院士莅临武钢研究院指导工作!

王浩看到那一行字都感觉有些不好意思,他可不是来指导工作的,而是询问有关轴承钢制造技术的问题。

如果能够提升轴承钢技术,肯定能够给武钢带来巨大好处,被如此欢迎也是理所当然的。

王浩并不是太在意他和王基铭握了握手,又和其他人介绍寒暄一番,随后进门的路上,就直接说明来来意,“轴承钢。”

“我想知道,你们能制造出的最好的轴承钢,和国际最顶尖的轴承钢有什么差别。”

王基铭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向了丁宗权,“老丁,就是轴承钢的专家。”

丁宗权听着顿时有些自得,他最开始见到王浩是没有任何好感的,后来双方也都不在意,也就能正常沟通交流了。

但是他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也能在专业问题上回答王浩。

丁宗权确实是轴承钢的专家,因为现在武钢所制造的轴承钢,就是他的研究成果。

他也马上说了起来,“我带领团队做的研究,把高端轴承钢中的含氧量,控制在5ppm(百万分比浓度)左右。”

“这就让钢材的硬度和韧性大大提升。”

他继续道,“针对轴承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去除杂质以及控制含氧量。”

“一般来说含氧量越低,杂质越少,钢材就越好。”

“还有一点,现在我们所制造的轴承钢,添加了一些稀土元素,也会提升轴承钢的质量。”

“这方面就需要仔细研究了,我们和科学院有合作,参与了高端轴承制造的专项研究,也制造出了高端的稀土钢。”

王浩耐心的听着,他倒是知道科学院的高端轴承专项研究,但针对的是地铁线路,应用场景不一样,轴承钢材的需求也不同。

从丁宗权的讲解中,王浩倒是知道了轴承钢研究的关键,一个就是降低含氧量,一个就是添加纯净稀土元素。

在王基铭和丁宗权带领下,王浩参观了武钢研究院,重点看了一下和高端钢材研究有关的设备、实验流程,他还看到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资料。

之后王基铭也说起了目前武钢研究院针对轴承钢的研究。

在轴承钢的研究方向上,武钢研究院的投入还是比较大的,他们专注于两点,一点就是提纯稀土,另一点就是希望改善制造工艺和流程,制备含氧量更低的钢材。

前者是非常重要的。

稀土只有足够的纯净,才能用在高端钢材制造,否则钢材的杂质就会增多,另一方面,稀土也会和氧发生发生,再继续增加杂质,甚至导致钢材很容易断裂。

丁宗权还说起了他们在这一领域的合作研究,“西京交通大学,彭辉!”

“他的团队正在做改善工艺流程的研究,希望能再减小钢材的含氧量。”

“现在预期目标是,把含氧量稳定减低到4ppm以下。”

“如果能达到这个目标,再配合我们已有的技术,就能够制造出更高端的轴承钢。”

“但是……”

丁宗权的话没说完,就不断的摇头,“我是不看好他们的研究,彭辉那个人,王院士您应该清楚,水平还是差一些。”

王浩思考着点了点头。

确实如此。

彭辉的能力还是有一些的,但要说他能够完成最顶尖的研究,尤其像是这种达到甚至超越国际水平的研究……

很难!

现在国内最高端的技术也只能把钢材含氧量控制在5ppm以下,只是能做到稳定控制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5ppm的浓度就已经相当低了,再往前走一步都非常困难。

现在国际最高端的技术,也只能把钢材含氧量降低到4ppm,还不一定能做到稳定,也就是生产出几批钢材,就会有一定比例的钢材不符合标准。

“那我再就找彭教授问问。”王浩思考着说道,“如果彭教授的研究能成功,你们是不是就能制造出更高端的轴承钢。”

“对,完全可以!”

丁宗权很确定的说道,“如果能继续降低含氧量,加上我们现有的技术,制造出的轴承钢,肯定不差于比国际最高水平。”

这下王浩放心了。

什么提纯稀土之类的研究,相对来说都是次要的,因为武钢已经有了足够的技术,只是希望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再继续提升。

但是,他们已有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

依靠实验研究来降低钢材含氧量才是关键。

这项关键的研究之所以找其他团队合作,就是因为研究相当的繁琐,也很难有什么成果可言,找其他团队合作,有成果是最好的,没有成果也没关系。

在武钢研究院待了一天后,王浩了解到足够多的信息,就干脆返回了西海大学。

他随后就打电话给了万益明,同时也说了一下报价问题。

虽然也是为了反重力飞行器的研究,但毕竟是做轴承钢技术的研究,免费帮忙还是感觉很别扭。

劳动,就要有报酬!

所以他很干脆的报了个价,就是让彭辉团队花钱,自己帮忙做一下数据分析以及相关研究。

这方面,找万益明就可以了。

万益明就专门做材料研究的数据分析工作。

……

万益明接到了王浩的电话,当即就决定同意合作。

至于报价,完全没有提问,他直接代替彭辉同意了,还顺手开了个申请单,内容主要是申请把研究资料交给王浩。

研究资料都是保密性质的,交给其他人肯定要打申请。

万益明把申请单打印好,就让手下的博士张治交到彭辉的办公室,让彭辉在上面签个字。

彭辉才刚从操作间回到了办公室。

他准备坐下来休息一下,思考着手里的研究忍不住摇了摇头,降低高端钢材含氧量的研究,属于那种不管投入多少努力,都很难有成果的项目。

他是真心希望能带领团队做出成果,但赶超国际最先进水平,哪有那么容易?

一直到现在有半年时间了,研究都有任何的进展。

好在武钢那边也没有报太大希望,但相应的提供的经费也减少了很多。

彭辉还是想抓紧多做几个实验,希望能在实验中看到进展,可经费相应的减少,让他做实验都缩手缩脚。

这种感觉太难受了。

这时候,房门被敲向了,彭辉抬起头喊了一声,“进!”

张治把文件交给了彭辉,一边说道,“彭教授,万老师让我把这个申请交给你签字。”

“什么东西?”彭辉接过来随口问道。

“说是申请文件。”张治说道,“我也不太清楚。万老师接了个电话,然后就打了个申请文件,说是要把资料给一个专家,那个专家帮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