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 忆昔正德全盛日(第2/4页)

景旸的父亲在广州做过官,门当户对嘛,他的夫人也是官宦家子女,不仅气质绝佳,而且也懂得世事,在他出发以前还鼓舞:“夫君虽然有才名,也有翰林院、侍从室这样难有人匹敌的经历,不过今天晚上,夫君却是最新的新人了,而且那些老人们皇上将来都要大用,说不准要在朝堂上共事几十年。”

景夫人这么说是有理由的,

因为景旸少有才名,有他父亲的关系所以他的文章能得一些当朝大佬点评,据说梁储和当时的程敏政都曾夸奖过他,再加上他二十来岁就中进士。

所以景旸其实是很骄傲的一个人,不骄傲,他也不会有那种不睡觉都要干活的脾性,这么做就是为了要争最好。

“为夫知道。靳贵得皇上重信,丰熙则有开海之功,他们为夫都是打心底里敬佩的。”

言外之意,汪献、郭尚坤等人也没做过什么了不起的事,至于谢丕,他是谢迁的儿子,更不必提了。

景夫人就是担心这个,“其他人也都很有才的,夫君难道怀疑皇上的眼光?”

景旸一笑,“不必担心,便是心里有什么想法,我难道还是囫囵不管都说出来的蠢笨之人?迎来送往的客套话嘛,不难。”

景夫人白了他一眼,随后说:“不过夫君的想法还是对的,与他们交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可惜今晚的书便读不了了。”

就是上次皇帝要他讲盛唐,因为很突然,没有提前准备,其实讲得没什么问题,但他自己下来以后一回想就觉得还不够好,于是又开始自虐一般的自我要求。

现在他每日回家都要读书的。

“今日的事也重要,便是少读一晚也不打紧。夫君尽管去好了。”

对于景夫人来说,这便是相夫教子、岁月静好。

景旸身有功名,还入侍从,每日得皇上召见,并且朝无奸佞,外无强敌,这是多少年来都难得的盛世光景。

她本人也是托付得人。

嘭!

人在院落,便能看到外面烟花升起。

每次大朝会前,便是京里最热闹的时候了。

“娘,我们都收拾妥当了!”

走出屋子的是她两个孩子,大的是哥哥,十五岁,小的是妹妹,十四岁。

今天景旸允了他们到不夜城去热闹一圈的。

不夜城的灯火更加灿烂,挂在墙角的灯笼那都要连线成网了。

每年这个时间点,差不多要开始到最热闹的时候了,因为各路官员入京虽说不能拖家带口,但是一些随从还是要的,而且经过几年的发展,除了官员,一些商人也开始凑大朝会的热闹,商机多是一方面,另外也是想获得最新的消息,正德皇帝颁布了不少新的政策,其中踩对了步子发财的人也不少呢。

所以当景家一行人入不夜城所看到的景象,那真是叫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表演喷火的卖艺者一再的提醒路人要往后靠。

除了这些玩的,不夜城中的新奇事物不在少数。

其中有一家海外展馆是梅府的产业,它主要是展出一些海外事物以及航海当中所遇到的一些东西。

因为海贸的利润巨大,导致大明这个小农经济体一样能分化出上层人物对于海贸的高需求,而有这个需求就得有人,如何才能有人?

那当然是多管齐下,让内地的人增加对世界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兴趣。

海外展馆一共四层,其中有船只、火炮模型,还有一些介绍外海岛情况的书籍,以及一些画作,画上的人深目高鼻,画上的海洋一望无际。

景夫人还好,她来过,她的儿子也来过,但她那深居简出、养在闺中的小女儿景宛却是第一次看。

这一看,便被深深的吸引。

“妹妹要是想看,便看这本《海外图志》,这是花了好些心思,请了不少画师绘出来的,其中提到的海岛都是有图的。”

景宛立马拿到手中,“它多少银子?”

这个问题逗笑了她哥哥,“这个只用来展,不卖的。”

景宛失望,还追问,“为何不卖?”

“说是这么多的插图制作起来不易,成书一本就已经耗费了不少心思了。而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就不能被一两人买走。”

景宛觉得不对,“如果为了让更多人能看到,就该卖的。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来京师和不夜城。”

“嗯……好像也是。管它呢,反正你先看完。”

景宛只觉得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上面提到的许多事都与大明不同,很新奇也很有趣。

可惜她不能够待太久,得跟着她的娘亲继续往下走。

路过一处小食店,便能抬头仰见对面二楼的酒楼之上,有三五‘狂生’纵酒论道。

以往她不是很感兴趣,不过听到是说些海外的事,于是央着她的娘亲到这间小食店的二楼找个桌子坐下。

现在不夜城是厉害了,街道两旁的店铺原本沿街平行而设,但现在在合适的地方已经建起了悬空的木头拱桥,上面再挂上灯笼,人也可以行走,当真是繁华。

这热闹所在,缺不了肆意的年轻人们。

天空的烟花照亮这些人的豪情,景宛坐在对面,就听到有人说:“天子有言,既是天朝上国,何惧与海外之国接触?既是施行仁政,何惧百姓受其蛊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我泱泱大国,处处优于人,如此盛景,民心向背还需多言吗?”

啊,这话当街能叫出来,其实有些令人震惊。若是在开海前,谁要这样鼓吹,那肯定是要打倒的。

至于这份自信,也是最近两三年才有。

时间尚短,因而有人坚持老传统,“既然处处优于人,又何必与其交往?海外夷民不识教化,动辄言利,这样的民,交往多了有何益?”

“不交往也成,出银子买咱们东西也是可以的嘛,哈哈哈!”

景宛听了觉得有意思,至少比她在家里天天做女工有意思。

于是她就想着可以拜托自己这便宜老哥,到时候多找些这类东西给她看。外面的景色美丽又震撼,若不能看,岂不可惜?

……

……

靳府今晚也热闹非凡。

北直隶分田以后,几十万户百姓、上百万人又能过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了。

其实当人活得像个样子以后,就会有肉吃。

这是个规律,你要兵荒马乱的,人都啃树皮,哪家还养鸡、养鸭?但是百姓的日子好了,那家家户户都围个小鸡圈。

好养,还可以下蛋,下了蛋又是一笔银子。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原本的流民变成了劳动者,劳动了就会有收获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