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二章 拨乱反正(第2/2页)

正在争论间,

王阳明解释说:“心体原本确实是无恶无善的,只是人的资质各有不同。对于悟性较高的人,可以直接从心的本源入手,因为人心的本质原本是清澈无碍的,稍加启发就能显现出来;

而对于那些可能存在较多过失和习惯习气的人来说,则需要在良知的指导下去实实在在地下功夫改正和修炼。这只是具体实践时的因人而异。并不存在‘失却之处’。”

这么一解释,众人纷纷有所悟,道:“有理、有理。”

关于知行合一的学说,王阳明的在心中琢磨了一辈子,这些关节之处他都已摸索清楚,不要这里是千人,就是再来千人,也不可能问得住他。

以此为代表,他在此次文会期间的诸多言行都被记录在《传习录》之中。

在文会进行到最后一天的时候,

阳明书院还来了一个重要人物——皇帝的侍从室侍从,何廷仁。

他是作为弟子被自己的老师推荐到皇帝身边的。

既然师徒之情还在,这种时候怎么少得了他呢。

而因为他靠近皇帝的特殊身份,自他踏入阳明书院,这里的气氛就好像变了似的。

他虽没有身着华丽服装,但人们会因为他的权位而自动给他套上一层光环,让人看着就忍不住要心生敬畏。

王阳明也是事先不知,在身边人的搀扶下站了起来。

天地君亲师,君在师前。

何廷仁身形端正,袖口里圣旨露出,两手横拉,威严一声,“亲封新建伯、应天巡抚王守仁,接旨。”

圣旨?!

所有人面色都有改变。

王阳明也正了正面容,没有任何犹豫的跪了下去。

“臣,王守仁,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闻江南之地,素称人文渊薮,近闻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以其卓越之才,励精图治,于江南之地广施教化,振兴文脉,开蒙启智,成效卓著,百姓得以沐浴德化,士林风气焕然一新,实为国家之栋梁,社稷之砥柱。

兹者,王守仁推广圣贤之道,弘彰孔孟遗教,其志坚毅,其行笃实,令我朝文教事业蒸蒸日上,民心归附,国泰民安。鉴其功绩,朕心甚慰,特颁恩诏,加封少保,赐封柱国,以示表彰,望尔珍此殊荣,续展宏图。普宣教化于天下,使之化雨春风,润泽万方,以期人伦和谐,国力昌盛,永固江山社稷之基。钦此!”

“老师,接旨吧。”

“臣王守仁,谢皇上厚赐之恩!”当着这么多人领这道旨意,令他内心既震动又感佩,接着他叩了一个头,大声念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何廷仁转身。

而台下千人学子也诚心拜服,皇帝这样封赏王守仁,就是对他们这些人、他们所求的道的奖赏。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