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众多“辛德勒”,众多“鲁迪”(第2/6页)

波兰东南部小镇,马尔科瓦乌尔玛一家九口的墓地

波兰东南部小镇马尔科瓦(Markowa),许多家庭都隐藏了犹太人,使至少17名犹太人得以生存下来。图书管理员、照相师约瑟夫·乌尔玛(Józef Ulma,1900—1944)和他的妻子维多利亚(Wiktoria)也在自己谷仓里隐藏了两个犹太家庭,共8口人。不幸的是1944年3月24日被德国巡警发现,先开枪射杀了所有8个犹太人,接着射杀了约瑟夫和已经怀孕而且临近分娩的维多利亚。他们的6个孩子伏在父母尸体上痛哭,也全部被枪杀。

值得注意的还有比利时王太后伊丽莎白(Elisabeth of Bavaria,Queen of Belgium 1876—1965),她生为德国巴伐利亚女公爵,是当时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Leopold III,1901—1983,1934—1951年在位)的母亲,后来两位国王博杜安(Boudewijn,1930—1993年,1951—1993年在位)和阿尔贝二世(Albert II,1934—,1993—2013年在位)的祖母,现任国王菲利普(Philippe Leopold Louis Marie,1960—)的曾祖母。她结交了不少犹太人朋友,包括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40—1944年纳粹德国占领比利时期间,她利用自己王太后身份和德国贵族血统救助了数百名犹太儿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期间,她又不顾许多人的反对访问苏联、中国和波兰,有“红色王太后”之称。

红军军官尼古拉·吉谢列夫(1913-1974)是列宁格勒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卫国战争开始后参军,不久就受伤被俘。所幸很快从战俘营逃出参加白俄罗斯境内的游击队,担任“复仇者营”“胜利分队”指挥官。1942年6月得知德军开始在明斯克以北约80公里的多尔基诺沃犹太区实施大屠杀,他带队营救,并且带领救出的犹太人长途跋涉1,500公里,最终有218人成功越过战线到达苏联后方。1943年1月14日游击队指挥部给他发了嘉奖令,并且向最高苏维埃推荐授予他“苏联英雄”称号。然而带有推荐信的飞机中途被德军击落,吉谢列夫也就没能获该殊荣。战后他在苏联贸易部工作,1974年去世。多年以后人们才在尘封已久的档案材料里发现他营救犹太人的事迹,还找到几位当年被营救的人,2005年以色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追授他“国际正义人士”。

值得注意的是,就连德国军官也不乏向犹太人伸出援手的,那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海因兹·德罗赛尔(Heinz Drossel,1916-2008)是一名中尉,1941年在前线释放了几名苏军战俘(包括一名军官),让他们逃回战线苏联一侧。1942年回柏林休假(他家在柏林),救了一名正要跳桥轻生的年轻犹太女子玛丽安娜·希施菲尔德(Marianne Hirschfeld),让她在自己住所藏匿几天,给了一些钱,让她寻找较为安全的地方。战争结束前不久他又巧遇那个女子,这一次没让她离开,两人结为夫妻。1945年他还救助过一家犹太人(Ernst Fontheim,他的妻子Margot以及岳父、岳母)。战争结束前4天,5月4日,武装党卫队命令他率部向一处苏军阵地发起自杀式袭击,他拒绝了。在被威胁处死的情况下命令部下向党卫队开火,但寡不敌众,他被逮捕并被判处死刑,所幸这时苏军发起进攻,没能执行。战后他重返学校完成法律专业学习,成为一名法官。被授予国际正义人士称号以后,经常到中小学为孩子们义务讲课。

威廉·霍森菲尔德(Wilhelm Hosenfeld,1895—1952)原来是一名教师,最后军衔为上尉。从战争开始他就驻扎在波兰,直到1945年1月27日被苏联红军俘虏。尽管从1935年起他就是一名纳粹党员,但在波兰所见所闻却让他和军队里几个朋友对纳粹政策由怀疑而不满、而反对,开始以实际行动救助波兰人(其中不少是犹太人),包括著名钢琴家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Władysław Szpilman,1911—2000)。鉴于自己的身份,在苏联战俘营里他有口难辩,被处25年劳役。1946年他给在西德的妻子写信,请她设法寻找当年救助过的波兰人来证明自己。他妻子找到了斯皮尔曼,后者找到那时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负责安全事务的雅库布·贝尔曼(Jakub Berman,1901—1984),然而贝尔曼也表示爱莫能助:“如果那德国人是在波兰就好办了,但他是在苏联同志手里。”注意,贝尔曼自己也是犹太人。就这样,1952年霍森菲尔德死在苏联战俘营里。知道他的人大概不多,但知道斯皮尔曼的恐怕不少,著名波兰电影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1933—)2002年电影《钢琴家》,就是根据斯皮尔曼的回忆录拍摄的。

卡尔·普拉格(Karl Plagge,1897—1957),1924年毕业于达姆斯塔德工业大学,在希特勒重建德国经济允诺和民族自豪感影响下,1931年就加入了纳粹党,并且成为地方组织负责人之一,但1935年就因拒绝宣传纳粹种族主义理论被解除党内职务。二战开始后他被征召入伍,指挥一支工兵部队,1941年7月到达立陶宛维尔纽斯,负责维修车辆等受损军事装备。眼见纳粹在苏联所做“难以相信也不可支持”的事,开始从事反纳粹活动。他给许多犹太人发放了证件,证明他们是生产上不可缺少的熟练工人,凭这证件除工人自己外还可让妻子和两个孩子免被送往集中营。到1944年,他共发放了大约250份这种证件,得免厄运的犹太人超过1,000名。其实这里面许多并非熟练工人。他还增加了给工人的食物配给量,并且允许工人私自把食物带回家。

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德军大败,普拉格明白维尔纽斯犹太人区很快就会被清理,剩下的所有犹太人,不管是不是熟练工人,都将被党卫队枪杀或者送往集中营。于是他在市郊另建一个营地,到1943年9月16日共转移了超过1,000名犹太人。此举非常及时,过了不到一周,党卫队就“清理”犹太区,没能转走的犹太人不是被送往集中营,就是被枪杀在附近的森林里。难得的是,他的部下也都按照他的命令善待犹太人,没有人向党卫队告发。

1944年夏天,苏联红军大反攻迸入立陶宛境内。犹太人又喜又忧,知道纳粹会在苏军到来之前杀害他们,准备了应对之策,或者逃离,或者藏匿。问题是那将在什么时候发生。1944年7月1日普拉格(这时是少校)到营地向犹太人发表告别讲话,说自己和部下已经被安排西撤,尽管他提出要求,还是没被允许带领这里的工人同行。他们将由党卫队负责安置,时间在7月3日,星期一。犹太人自然明白那传递的是什么信息,在那天之前或逃或藏。尽管不少人最终还是被党卫队发现和杀害,几天后苏联红军解放这里时仍然有250至300名幸存者从藏匿地点出来,欢呼着迎接他们,庆贺自己死里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