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全面战争,还是有限战争(第3/8页)

周恩来最后指出,联合国大会通过这一提案,“显然是非法的,诽谤的,无效的,中国人民坚决表示反对”。

在朝鲜战场,“联合国军”每天以多路小股的形式,用汽车搭乘步兵并配合少量坦克,在宽大正面上进行武力搜索。一周之内,“联合国军”的小分队即多次进出乌山里、金良场里和利川。之后,又把这种活动扩大到原州、宁越一带。

经过不断侦察与试探,以及以往同中国军队作战的经验,李奇微发现中国军队越过三八线后,由于运输线延长,补给更加困难的弱点,决定采取“磁性战术”,即倚仗美军现代化装备机动快、火力强的优势,始终同中国军队保持接触,以进行消耗战的办法来制约中国军队。

1月25日,李奇微又发起了“霹雳行动”。李奇微集中5个军16个师3个旅一个空降团共23万兵力,全线发起攻进击。他吸取了过去失败的经验,采用美军和南朝鲜军混合编队,由美军担任主要突击力量,互相靠拢,稳扎稳打的战法,以汉城为主要攻击方向。目的是重占汉城,将中朝军队压回到三八线以北。

2 与金日成的会谈

苏联驻朝鲜大使要求迅速追击敌人;金日成提议缩短休整时间,继续南进。但敌人明明是在引诱我军南下,我们怎么能硬往敌人设下的圈套里钻呢?

1951年1月8日,朝鲜北部白雪皑皑,朔风怒吼。

成川郡君子里志愿军司令部,彭德怀接到柴军武的电报:金首相拟10日晚赴彭总处商谈尔后作战问题。金日成认为部队休整时间不宜过长,有一个月即足,若时间过长,待河川化冰后,增加部队运动困难。

彭德怀看着柴军武的电报,当天与苏联驻朝鲜大使拉佐瓦耶夫的争论历历在目……

拉佐瓦耶夫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向日本关东军进攻时,进入朝鲜的苏军集团军司令员,苏军撤回国后,他即改任为苏联驻朝鲜大使,实际上是朝鲜人民军总顾问。当拉佐瓦耶夫得知彭德怀下达结束第三次战役的命令时,立即与彭德怀会晤,指责道:

“哪有打了胜仗却不追击敌人的?哪有这样的司令员?”

彭德怀冷静地回答道:“经过三次战役,我军伤亡很大,兵员不足,现已很疲劳,又没有制空权,后方供应上不去。敌人是摩托化,我军是两条腿,这怎么能够追上敌人呢?而且如果再将敌人压缩到朝鲜半岛东南角,敌人集中了,又有洛东江阻隔,更不利于我军歼灭敌人。”

“歼灭不了敌人,我们多占领一些地方也是好的。”拉佐瓦耶夫不服地说。

“歼灭不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占领了地方也保不住,地方还会被敌人夺过去的。因为我军并不占优势,又是疲劳之师,后方空虚,供应也补给不上,增援部队还上不来。”彭德怀反驳道。

“只要我们继续追击,不给敌人喘息时间。敌人肯定会继续败退。敌人为避免被歼灭,肯定会撤出朝鲜。”

“敌人是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来侵略朝鲜的,因此肯定不会轻易撤出朝鲜的。你们说,敌人肯定会退出朝鲜,那么就让敌人自动退出,这对美国来说,不是可以留一点面子吗?这比逼着敌人退出不是更好一些吗?何况依我军现在的情况,也不可能逼迫敌人退出朝鲜。”

入朝以后,彭德怀襟怀坦白,处处以身作则,对金日成等朝鲜领导同志和苏联顾问谦逊礼让。中、苏、朝三方之间相敬如宾。但是,在作战问题上,中、苏、朝三方之间曾经产生过分歧和争论。

第一次战役后,中、苏、朝发生了第一次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关于采取诱敌深入呢,还是采取乘胜追击的战术”。彭德怀进行了耐心的说服,终于使苏联顾问和朝鲜同志接受了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

彭德怀后来回忆说:“第一次战役是在志愿军不意之中与美李军遭遇,我们利用了志愿军(人民解放军)特有的灵活机动,在北镇、云山地区消灭了李承晚伪军一部。敌人利用机械化迅速退集清川江左岸,并在新安州、价川地区构筑野战工事,严阵固守。当时,敌人技术装备比我军是占绝对优势的,我军如果采取粗鲁的强攻,是毫无取胜把握的,而且很有可能打败仗。我们当时采取了故意示弱,纵敌骄傲和诱敌深入的战术……这是当时进行第二次战役唯一正确的战术方针……但是朝鲜领导同志,当时不同意我们这个作战方针,他们当时忽视了敌优我弱的具体条件,主张乘胜追击。我们当时如果不坚持自己的意见,而同意他们的意见,那是肯定不会取得第二次战役那样大的胜利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连战告捷,取得了第一、第二次战役的胜利。在此期间,朝鲜人民军隔在三八线以南的部队逐渐收拢,并补充了大量的兵员,至1950年11月中旬,人民军在北朝鲜地区的部队已有4个军团,计17个师另两个旅两个团,共16.8万人。另外,留在敌人后方进行战斗的第2军团有一个师另一个旅一个团。其中,人民军第1军团4个师计4万人已投入一线作战。人民军刚刚恢复战斗力,情绪很高,积极要求参战。

这时,志愿军在朝鲜参战的部队共有9个军30个师,共38万余人。中朝一线作战的部队共计42万余人。从11月份开始,苏联防空军部分部队出动到鸭绿江的上空作战。此外,朝鲜人民军尚有一部分空军可参加作战,志愿军空军也将参加实战练习。于是,中、朝、苏三方作战部队的协调指挥成了作战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前两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在朝鲜人民军零星部队的配合下进行战役行动的,如在第一次战役的东线战场,志愿军第42军在人民军一部的配合下,完成了黄草岭、赴战岭阻击敌人的任务,有力地配合了西线战场作战。但是,中朝两国军队在组织指挥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体系。中朝军队在战役行动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有效的协调与指挥,造成在作战中有时发生混乱现象,影响了战役行动的顺利展开。例如,11月4日,志愿军第39军正在博川东南围攻美24师,而朝鲜人民军坦克师却奉命向顺川挺进,误击志愿军围攻部队,使被围之敌逃脱。另外,在物资供给、交通运输等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体系,有时形成忙乱的局面。尽管这些现象还没有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但必将给以后的军事行动造成不利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解决朝鲜境内作战的统一指挥问题,11月3日周恩来致电柴军武并告彭德怀、高岗:“目前正值战役间隙期间,毛主席向金首相建议,可否于本月10日前后到彭德怀同志处与高岗、彭德怀两同志晤面,商讨在朝作战和供应,朝鲜人民军和机关进入东北后的训练安置及其他一切问题,不知金首相意见如何,请速询告,以便通知高岗同志赶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