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抗英战争

1.殖民的时代

阿富汗分裂为赫拉特、坎大哈、喀布尔、白沙瓦和克什米尔等独立的君主国,进入了纷乱的内战时期。信德和俾路支完全断绝了同阿富汗的关系,锡克人占据了旁遮普,北方的布哈拉汗国越过阿姆河将巴尔赫据为己有,曾辉煌一时的杜兰尼王朝就这样崩溃了。一如马克思1857年在《对波斯的战争》中所说:

在1747年纳迪尔死后波斯处于一片混乱时,产生了艾哈迈德·杜兰尼领导的独立的阿富汗王国……这个拼凑得极不牢固的王国在它的创建人死后就瓦解了;它又重新分裂为原来的各个组成部分,即独立的、各有其自己首领的、互相之间干戈不息的阿富汗部族,这些部族只有在必须共同对付波斯的场合下才不得不联合起来。

西方史学家亦有言:

阿富汗王国的历史,就是一系列变革的历史。这个国家很少能不动干戈而得到休养生息——刀剑很少闲放在剑鞘中。

1835年,多斯特·穆罕默德在内战中获胜。他以喀布尔为基地,统一了四分五裂的国家,成为阿富汗新国王。辉煌而痛苦的杜兰尼王朝已经是历史名词,一个新的王朝——巴拉克宰王朝即将崛起。1837年,多斯特·穆罕默德在喀布尔加冕,并没有按照传统采用“沙”(意即“国王”)的称号,而是自称“埃米尔·乌米·穆米宁”(意即“信士们的领袖”),或称“大埃米尔”。

此时,欧洲人来了。正当多斯特·穆罕默德雄心勃勃准备恢复光荣的阿富汗王国之际,英国和俄国同时开始了从南北两端向阿富汗的渗透。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正是多年来阿富汗王国对印度的入侵和自身的内乱,使得英国有了这种机会。英国人早在1600年就开始进入印度,建立起东印度公司;1757年,印度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虽然经过英法七年战争击败了法国人,但英国在印度的地位并不巩固,印度大片土地仍保留在大大小小的土邦王公手中。艾哈迈德对印度的反复入侵,马拉塔人的衰落,为英国扫清了障碍。英国国会相继通过《调整法》和《印度法》,规定统治印度的最高权威是英国政府而不是东印度公司,英国人的力量陡然增强。韦尔斯利侯爵任印度总督期间,英国在印度迅速扩张。印度南方和莫卧儿帝国都城德里落入英国之手,中部各土邦被英国采取分化政策各个击破,随后英国用武力取得对印度西北部的统治,离完全控制印度只剩一步之遥。对于英国而言,彼时正是夺取阿富汗这个事关亚洲命运的十字路口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征服阿富汗,可以北击俄国柔软的西伯利亚腹地,东进中国矿产丰富的新疆,西钳占有地利优势的波斯高原,还可以一马平川杀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阿拉伯半岛和未来的巴尔干火药桶。

与此同时,阿富汗北方的俄国正值它扩张最疯狂的时期。因为地理和气候的原因,俄罗斯帝国自始至终都在寻找向南通往不冻大洋的出海口。1546年的莫斯科公国仅仅只有24万平方公里,而到了20世纪初,俄国竟然通过吞并波罗的海沿岸地区、黑海沿岸地区、远东地区和乌克兰,将领土扩大了整整100倍,达到了惊人的2400万平方公里。1775年,在俄土战争中取得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胜利后,俄国又把目光转向南方,目标正是曾经辉煌过的波斯帝国及其历史的附属地阿富汗。从1804—1828年,俄国处心积虑,击垮了波斯,迫使波斯签订了奇耻大辱的《土库曼恰依和约》。此后一个多世纪,来自北方的威胁如同泰山压顶,压迫了波斯150年。现在,俄国和英国同时瞄准了亚历山大、成吉思汗和帖木儿都曾到过的亚洲十字路口——阿富汗。

多斯特·穆罕默德直接的威胁,来自强大起来的锡克人。1833年2月,英国人庇护下的阿富汗杜兰尼王朝前国王舒佳,争取到了锡克人的支持,又开始了复辟的努力。1834年,舒佳率2万多锡克军队翻山进入阿富汗,包围坎大哈。多斯特·穆罕默德写信给英国政治代表克劳德·华德,询问舒佳是否受到英国的支持。华德答复说,英国赞赏舒佳的努力,但无意积极干预。多斯特·穆罕默德得知这一消息,马上出兵痛击舒佳。生性懦弱的舒佳躲在安全的地方远远观战,不仅没有带队发起最后的冲锋,反而惊惶万状地从战场上逃跑了,把胜利送给了多斯特·穆罕默德。

1837—1838年是阿富汗对外交往的多事之秋,英国人、俄国人、波斯人、锡克人全部走上前台,在白沙瓦和赫拉特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活动。恰逢新的英属印度总督奥克兰勋爵上任,多斯特·穆罕默德得到消息,给奥克兰勋爵写去贺信,在信中向英国人控诉了锡克人的侵略。多斯特·穆罕默德提出,应该以印度河作为界河;为了换取这个让步,他答应放弃阿富汗对克什米尔的权力,将其让给锡克人。奥克兰勋爵的回答却是,英国政府的惯例是不干涉其他独立国家的事务,但他要求多斯特·穆罕默德将被锡克人侵占的原杜兰尼王朝领地白沙瓦的合法统治权交给自己的敌人。他还表示,打算派某些绅士来阿富汗宫廷商讨商业问题。多斯特·穆罕默德意识到,英国人拒绝了自己的要求,阿富汗必须从俄国和波斯寻求支持。

由于在与波斯的战争中取胜,获得了对中亚地区竞争优势的先手,俄国实质上是率先开始了征服阿富汗的第一步——操纵波斯国王穆罕默德入侵阿富汗的赫拉特。外高加索领土沦丧于俄国之手后,波斯一直企图占领赫拉特以弥补损失。彼时的赫拉特归杜兰尼王朝残余势力统治,卡木伦尚在王位之上。俄国支持波斯的行动,劝多斯特·穆罕默德不要干涉波斯对独立于巴拉克扎伊王朝统治之外的赫拉特用兵。1837年11月,由俄国教官训练的波斯军队3万余人包围赫拉特。波斯的行动和俄国的态度,使以印度为根据地向中亚扩张势力的英国感到震惊。英国外交官亚历山大·伯恩斯随即被英属印度政府任命为驻阿富汗的使节,企图促使多斯特·穆罕默德同英国人建立反对波斯及俄国的同盟。

伯恩斯受到了盛大的欢迎,骑在一头大象上和多斯特·穆罕默德之子阿克巴汗并肩进入喀布尔。谈判过程中,阿富汗方面要求英国人承认自己有收复白沙瓦的权利,英国人予以拒绝,谈判无法取得进展。多斯特·穆罕默德转向俄国,接见俄国特使维特凯维奇。多斯特·穆罕默德在给俄国沙皇的信中写道:“假使证明我不能抵抗那个恶魔般的部族(指锡克人),我自己必须同英国人联合。这样,他们将取得统治整个阿富汗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