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打蛇打七寸

如同外贝加尔方面军一样,远东第一方面军也辖有四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梅列茨科夫将其中的红旗第一集团军、第五集团军组成方面军突击集团,以求迅速击破关东军边境防线以及筑垒地域。

8月8日,各集团军在出发点休息并等待进攻命令。按照计划,梅列茨科夫准备采用柏林战役的经验,在深夜发动攻势。到时苏军会先用探照灯的灯光扰乱日军的视线,接着实施猛烈的炮火准备,最后再进行全面攻击。

远东地区的天气状况非常复杂。同一天,大兴安岭、沈阳一带还是晴朗无云,可是在哈尔滨、松花江平原直至滨海地区,天就好像突然裂开了一个口子一样,转瞬之间雷电交加,暴雨如注。

干涸的山地河川和溪谷变成了奔腾的洪流,到处伸手不见五指。这一突发情况不仅增加了突击部队在行进中的困难,而且也打乱了方面军的既定计划。

随着夜幕降临,在梅列茨科夫所在前线指挥所周围已布满了军队,所有军事人员及技术兵器也都做好了充分准备。一句话,大家全都动起来了。

成千上万的人凝神注视着漆黑的夜空,并不时观看手腕上的表针,他们在等待着攻击的信号。这无疑是最令战役指挥者焦虑,同时也是最考虑其意志和决断力的时刻:究竟开火还是不开火?

如果能够再搜集一些补充情报,或是向气象部门咨询滨海下一步的天气变化情况,决策上显然会更有把握一些,但这些都来不及了。梅列茨科夫只能根据已有的资料来进行判断,而这些资料都在告诉他:不要迟延!

沉思片刻,梅列茨科夫发出了攻击令。

攻其不备

当攻击令下达时,在两三公里外的边境线上,日军正在筑垒地域中的选定支撑点里进行正常休息。7~8月,滨海防线的日军曾接收到上级和友邻部队传来的情报,显示日苏之间的态势不容乐观。可是来自关东军总司令部的指示却相当乐观,说是不到明年春天,老毛子决不会轻动。

既然总司令部都这么说,大家也就都不愿咸吃萝卜淡操心了。前方如此,后方也一样,军官们正在开长达五天的冗长会议和桌上推演。

8月8日这天晚上,边境日军更加懈怠:外面大雨倾盆,谁吃饱了饭没事做,会半夜三更地来敲门打户哇?

日军的懈怠只会持续几个小时,因为很快天就要亮了。不过对于先遣支队来说,已经足够。

以夜色为掩护,红旗第一集团军所属先遣支队率先越过国境线,沿着兴凯湖以西突进。在突进过程中,先遣支队端掉了日军的国境哨所,击退了几小股敌人,接着就一头闯入了原始森林。

防守兴凯湖西部的是关东军第一二六师团,其防线长达一百公里,要想做到逐段防守是不可能的。先遣支队所进入的原始森林,纵深达十二至十八公里,不仅地形起伏很大,而且到处是茂密的树木、沼泽、沟壑和溪流。此外还有一片片稠密的灌木丛,灌木丛被藤葛和野葡萄缠在一起,对步兵的运动形成了很大阻碍。

这样的地方,别说是大兵团,小部队也会视之为畏途,自然而然成了被日本人忽视的“间隙地”。

可是梅列茨科夫要钻的恰恰就是这个空子,如果用中国的孙子兵法来概括,这就叫“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红旗第一集团军成立于1938年7月,成立不久就参加了张鼓峰战役,具有一定的对日作战经验。不过在远东战役打响的第一天,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却不是与日军面对面捉对厮杀,而是在原始森林中开辟出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这其实比作战更为艰辛,也需要做非常精心的准备和安排。以步兵三〇〇师为例,该师成立了一个由一个步兵营组成的先遣支队,并部署于师行军纵队的最前列,以便先行开出一条急造军路。

由于仍有敌情顾虑,开路的同时还得做好随时打仗的准备,师部专门为先遣支队配属了五辆T-34坦克、两个冲锋枪连和一个工兵排。开路时,主要由坦克兵推倒树木,工兵和普通步兵在冲锋枪手的掩护下,对道路进行清理。

与其他地方相比,在原始森林中清理道路要费事得多——森林里的土质是黏性的,越往前走越泥泞,尤其行军路线上的一些沼泽地段更是令人望而生畏。

为了供重型技术兵器通过,先遣支队在清理路面后,还必须再用小圆木和树枝对路面进行改善。在三〇〇师的地带内,一共铺设了十一公里以上这样的急造军路。

对于开路工程而言,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工程工兵营上来了。

工程工兵营隶属于集团军道路工程队。整个工程队编有四支工程工兵营,第一支工程工兵营在到达自己筑路地段的终点后,就停下来拓宽指定的急造军路。

三〇〇师铺设的急造军路有五米宽,工程工兵营将其加宽到七米。另外他们还要在矮灌木丛中构筑束柴路,以及在有水面的地方修筑桥梁。

在先遣支队后面,会陆续跟进三个纵队,每个纵队里都会配属一支工程工兵营。他们负责进一步改进路面和对薄弱地段进行加固,同时还要帮助被陷住的运输车辆通过。

沿着急造军路,顶着骤雨,穿过原始森林、沼泽和山岭,红旗第一集团军在进攻的第一天向敌境推进了5~6公里,主力前出至石头河西岸。

关东军负责东部防御的是第一方面军,下辖第三军、第五军以及其他三个师团,司令官为喜多诚一大将。苏军发动进攻的时间、气候状况乃至进攻的渗透方式,都大大出乎喜多等人的意料。第五军司令官清水规矩事后证实:“我们没想到俄国人会进行这种闪电式的进攻,而且没有想到俄国军队(指苏军)会穿越原始森林。”

在突击集团的攻击前方,各筑垒地域掩护着几个最重要的战役方向,要想全部通过间隙地迂回过去是不可能的。位于突击集团左翼的第五集团军充当了夺取筑垒地域的箭头,8月9日凌晨1点,在未做炮火准备的情况下,第五集团军先遣支队即向绥芬河悄悄接近。

支撑点

绥芬河要塞是东北边境最坚固的筑垒地域之一,对中东铁路起着掩护作用。它沿绥芬河南北的主要交通线展开,正面约四十公里,纵深三十至三十五公里。整个要塞总计有五十八个混凝土掩蔽部,二百九十五个混凝土碉堡,一百四十五个土木碉堡,六十九个装甲炮塔,二十九个指挥和观测点,五十五个火炮阵地。

内部结构上,绥芬河要塞由五个抵抗枢纽部组成。每个抵抗枢纽部又包含了三到六个支撑点。支撑点通常都建在高地,上面密布混凝土或土木构筑的反坦克炮、机枪及火炮发射点,并配有暗设的地下入口。各支撑点之间挖有大量的交通壕以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