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龙陵(第4/4页)

远征军缅北反攻全图

这一战败北,日军在缅北基本打光了翻盘的本钱,现在滇缅日军的命运,已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然而,中国远征军在滇西的胜利依然是十分难得的。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广大一些,就会更加理解这次胜利的来之不易。

当滇西血战正在腾越、龙陵城下激烈进行的时候,坚守了47天的衡阳城终于陷落。1944年春夏之交,日军集中兵力,发动一号作战,从河南直趋两广,全力打通“大陆交通线”,以便维持与被切断了海上联系的南洋部队的联系。这次战役,日军动用了新编制的坦克师团和大量从东北调来的关东军,是抗战开始以来日军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战役。此战,中方称为豫湘桂战役,也成为史迪威与蒋介石矛盾的另一个战场。

从史迪威而言,这位驻印远征军的最高指挥官,也是为中国争取到最实际、最多军事援助的美军将领,他正直刚烈的脾性,和力求打通与中国战区的交通,武装中国军队反攻在华日军的作战思路,使他与腐败无能的国民党政府难以共事。在云南远征军中,竟然能发生下发的军服到士兵手中,变成需要自己裁剪制作的布料这种事情,其中的贪腐不公,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为此,史迪威想尽一切办法,试图逼蒋下台,以更换更为有魄力和朝气的中国领导人指挥中国战区的抗战。为此,史迪威甚至试图在国民党军中寻找代理人,密谋对蒋介石的兵变,也试图和共产党步步接近。

而蒋介石,一方面不愿意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另一方面,也以捍卫中国主权,不允许美国干涉中国军队指挥权为由,与史迪威展开明里暗里的争斗。在蒋介石的日记中,也从最初把史迪威视作友人,逐渐将其改称“帝国主义者”。蒋介石更欣赏另一名美国将领陈纳德,而陈纳德偏偏在美军中也是史迪威的死对头。

其实,无论蒋介石还是史迪威,对豫湘桂战役的爆发都缺乏预判,没有料到处于劣势的阶段的日军,会发动如此大规模对中国的进攻作战。日军这一次战役和以往在中国战场追求战果的作战不同,是为了给南洋日军打开一条生路,因此作战特别残暴凶狠。已经经过七年苦战的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士气都有所下降,所以战斗爆发后中国军队节节败退,这让蒋介石和史迪威的斗法愈发激烈。

以蒋介石之意,力图将国民党军中最精锐的远征军调回正面战场,阻击日军南下。当然,也不乏利用这一时机,剥夺史迪威对这支中国军队的控制和影响的目的;以史迪威之意,则是一兵不调,并且希望把更多的兵力投入到滇缅战场,使蒋介石在中原遭到更大的挫败,从而引发蒋的下台。

远征军收复的腾越已经弹痕累累

一名云南前线的美军顾问在检查远征军缴获的日军轻机枪。注意其袖标,代表的是滇缅战区。

中国军队在腾越俘虏的敌军,不但有日本人,还有印度和缅甸伪军。日本《五期主计云南始末记》中记录印缅伪军共有三千多人在腾越被歼,大部被日军当作工兵和运输兵使用。

这场内斗的结果,令人欷歔不已。

滇西前线,美军顾问在向民众展示缴获的日军迫击炮。

因为史迪威的作梗,尽管衡阳等地中国守军顽强抵抗,但得到美式装备换装的远征军各部,无论云南方面还是缅甸方面,都没有抽出兵员到豫湘桂战场参战。中国军队兵力不足,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全线败退,日军最终达到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目的。尽管由于中国遭受了重大伤亡依然奋战不休,加上国际形势的变化,日军无力维持这一走廊,不久就将其放弃,但此战中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同时,因为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使史迪威期待的蒋介石政府垮台没有出现,反而是蒋介石的强硬回击,迫使罗斯福下达了撤换史迪威的命令。10月18日,史迪威,这个中国话流利到能带方言味道的美国将军,终于不得不离开了中国,此时,离龙陵的最后胜利还有15天。

在重重内斗中,中国远征军的前线官兵,处在极端的矛盾之中。战场上的敌人固然顽强,但自己身后的目光更令人无所适从。无论胜败,总会有一部分“自己人”会不高兴。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远征军仍然拿下了这场战争。在史书中,他们的英勇将永远令后人敬仰,而那些比他们地位高得多的要人们的权争,恐怕也将永远要承受后人责难的目光。

龙陵光复后,有华侨记载,当地重开学校,教员就是第71军的军官,第一节课就是——“人,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国人。”

好了,有这一条,一切代价都已经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