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八莫之四

日军形容对八莫的救援作战最初进展顺利。

在日本《太平洋战争证言系列·第十期悲剧的战场》中,记述了这段战斗:

“九日天未亮的时候,狼(第49师团——笔者注)的炮兵突然发起了轰击,炮声震动山谷,此后,手榴弹爆炸声和机枪声充斥了整个战场。

“‘总算是……奇袭成功了!’日本官兵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此后,战线上只能听到友军的炮声和机枪声,敌军(指中国远征军——笔者注)得意的迫击炮炮声几乎听不到。

“十点钟(推测为东京时间上午十点,缅甸还在凌晨。——笔者注),等待许久的报告从第一线传来,菊(第18师团——笔者注)报告突击成功,先头的绪方部队(指挥官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56期——笔者注)已经突破了中国军队第二线阵地,正在向敌后方的炮兵阵地继续突击。

“说起来,还是第18师团啊,他们毕竟在这里作战良久,已经形成了主场优势,熟悉地形和敌情。此时,支援部队本部里面到处洋溢着‘太好了,太好了’的声音,人们的面部表情也松弛下来。

“龙(第56师团——笔者注)的部队,也经历和中国人千军万马的血战,我们不很担心,担心的是狼师团的进展,因为他们还是第一次在这里参加战斗。我们爬上左侧的小高地棱线,用望远镜朝战场方向看,发现在我们后方有闪闪的光芒,仔细一看,原来是军官挥舞的战刀反光。这进展有点儿晚了啊,我们暗暗想到。不过,他们也的确在朝前进攻。

“不过,在右翼的龙师团部队让我们解除了担心,这支部队进展顺利,攻占了敌军右侧的高地,从而完成了对中国军队左翼的包抄。”

日军进展顺利的原因,一来是因为他们冒着被中国和美国空军摧毁的危险,使用了雪藏多日的炮兵,使其火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国军队在这个方面部署的兵力不足。

云南前线的一名中国小战士,这张照片曾为美国生活杂志使用。

日军动用最后可以使用的所有炮兵和宝贵的弹药,大有“打完这一仗,不过了”的思路。这种想法也很正常,因为八莫如果失守,日军唯一正常的战斗思维,就是尽量保存力量撤出缅北和滇西战场。要撤退,在道路大多被破坏的缅北地区,这些炮弹和大炮都是日军的累赘。日军残存的据点南坎、遮放、腊戍等连成一线,如同一条死蛇,既难以构成相互呼应的支撑点,也无法切实遮断正在迅速向前延伸的中印公路。缅北日军的最重要任务就是阻止中国打通国际线路,以避免这个顽强的农业国获得足够的外界工业支援。现在,这个目的无法实现,继续在缅北或者滇西打下去已经没有意义。

实际上日军已经开始悄悄地准备撤离,其分散设在平戞等地的守备队,尽管受到的威胁不大,也轻易放弃阵地,向主力靠拢。9月21日,分散部署的日军中最大的一支,从平戞撤离的守军一个步兵大队又一个炮兵中队到达芒友,这一撤离遭到云南远征军的拦截,日军损失不小。但日军出动第49师团的吉田支队,经过激战,才逃出生天。第56师团的主力也从云龙山方向开始后退。

平戞是第56师团在滇西的三大门户之一。另外两个门户,松山和腾越都是经过“玉碎”苦战才易手的,而云龙山是挡在龙陵前面的重要防线。

丢弃平戞这样的重要阵地,从全局来说,这无疑不是好消息。但是在局部战场上,日军可以动用的兵力,使其短时间内作战能力反而增强。

日军同时通过第33军兵器部自制大号手榴弹、代用汽油(可以用来制造焚烧坦克的汽油手榴弹),通过军医部采集草药解决治疗伤病问题。这些都短暂地提升了日军的战斗力。

至于以后,那就谁也顾不得去考虑了。

实际上,此时日军还能控制的缅北铁路,已经被美军空军部队和中美联合空军反复攻击,破坏惨重。掸邦的日军铁道、桥梁等均遭损伤。对于这样的空袭,日军也总结出了规律。他们认为,美军平时使用三架飞机共同攻击日军重点目标,但巡逻常常是单机。所以,如果运输车是单车,则日本驾驶员常常白天行驶,因为更容易逃脱攻击。

奇怪的是在芒友的日军司令部,却一次都没有遭受攻击。有推测认为,盟国已经截取了日本的无线电波频段,因此,有意不炸日军司令部,来保障消息来源。

而中国方面部署兵力不足,则应该说是仓促间布阵不周了。当时中国远征军在西线的兵力远远大于日军全军。中国远征军在这个方向上的部队,集中了新编第一军的全部,第六军的一个师,战车部队七个营(由美军军官布朗上校指挥)。此外,还编有步兵独立团一个,重迫击炮团一个,炮兵团三个,高射机枪营一个,汽车兵团一个,工兵团两个,教导团一个,通讯兵营一个及运输兵两个大队,总共十万大军。但当时中国军队的高级将领主要注意力在八莫城区,对日军在如此情况下仍然能派出援兵救援八莫考虑不周。

怎样把八莫守军从战壕和掩体中挖出来,一个一个摧毁它的火力点,才是孙立人、廖耀湘等将领此时最为头疼的事情。

日军记录,远征军副总司令官郑洞国每天乘飞机到前线,在八莫上空督战。实际上,这个“督战队员”不是郑洞国,而是廖耀湘。他在奉调回国前经常乘飞机到前线,在空中指挥战斗。

据说,解放军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经常在坐飞机的时候,替换下机械师,坐在正副驾驶员身后的横杠上看地形。看来这种事必躬亲的态度,倒是中国优秀将领的共同习惯,不论国军还是共军。

在八莫,中国军队不再围师必阙,而是一个一个据点地消除日军的防卫力量,以攻占这座城市。

在缅北滇西战场,从密支那到松山,中国军队玩了多次围师必阕的战术,但不甚成功。最初日军根本不上钩,这些信奉武士道的家伙,一点儿没有打不过就逃的觉悟,总要拼到弹尽粮绝,才能拿下日军阵地。后期日军不再“玉碎”,才开始有些据点拿得比较轻松。

在八莫的战斗也很艰苦,因为日军毕竟长时间修筑工事,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尽管原好三大佐不通现代装甲部队的使用战术,但打起防守来,其顽强不亚于任何一名日军指挥官。远征军新第38师担任主攻,每天自早晨开始,先以空军轰炸,炮兵射击破坏,然后步兵在坦克配合下进占敌军阵地。由于这种战火的摧残,八莫攻克时,房屋全部被炮火所毁,仅华侨新建的一座关帝庙独存。他们攻下一个据点,再攻下一个据点,步步为营地前进,但差不多每天夜间日军都进行逆袭,中国军队必须把他们击退,来保护自己的胜利成果。要知道在松山战役时,日军就曾多次利用夜袭收复白天丢失的阵地。虽说八莫并未出现这样的情况,但难免把指挥官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