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方没有记载这次攻击的主要目标,不过蔡廷锴将军回忆“暗藏在天通庵(应为北站)车站内的两列装甲列车只使用了一次,就因为汉奸指示目标被炸毁”,指的应该是这次空袭中日军的战果。

在此之前,在锦州的东北军装甲列车部队曾与日军展开战斗,并在激战中一对二击败来犯的日军装甲列车,日装甲列车指挥官板仓繁大尉被击毙。但东北军的装甲列车最终被日军飞机击毁。由此可见,依靠铁轨运行的装甲列车虽然防御和攻击能力优秀,但战场机动能力较差,防空能力弱,飞机正是它的克星,二战中负有盛名的波兰的装甲列车部队也在德国空军的打击下全军覆没。

事后,日军声称在上海的战斗中俘获了一列中国装甲列车,而且对其的研究影响了日军铁道兵的发展。

不过,根据后来的战斗情况看,蔡廷锴将军的回忆可能有误。据高桥升在Panzer 1997年第7期撰文所述,当时参战的中国装甲列车一共两列,形制略有区别。日军这次空袭后,中国装甲列车曾再次出击。因此,被击毁俘获的应该只是一列装甲列车而不是两列。同年秋天,在狙杀张宗昌的事件中,北平号装甲列车曾出现在济南,说明它并没有损失在上海的战斗中。

在上海北站被击毁的中国装甲列车(局部),可以看到其旋转炮塔中的机枪已经被中国军队拆走。

在真如被击落焚毁的矢部机,中方后本着人道主义立场将矢部携带的千人针、护身佛等交还日方。

由于十九路军防空力量薄弱,对日军当时技术指标并不怎么出色的飞机,硬是没有办法,只能任其猖狂。这种情况直到2月5日中国空军参战才有所好转。当天,日军一架水上侦察机在真如被击落,机上矢部让五郎少佐等三人阵亡。整个淞沪事变中能登吕号共损失三架飞机。

装甲列车部队的再次参战,是伴随30日十九路军在闸北的全线反击进行的。有马正甫在《海军陆战队上海奋战记》中描述了这次进攻。内容如下:

“30日晨2点30分开始,前线双方开始发生战斗,两军用机枪对射。5点30分左右,中国装甲列车再次在北站停车场附近出现,用野炮朝我军阵地猛烈炮击。敌军这一炮击在整个上午持续不断,我军横滨路、宝兴路等前线阵地中弹数十发,敌(装甲列车)更向我纵深展开炮击。

“晨7点40分,乍浦路我后方阵地连中三弹,其中一弹击中本愿寺据点前,一名为我方工作的中国人当即被炸死。9点左右,陆战队本部被敌击中,建筑本身仅受轻伤,但死伤十余人……”

根据日军战报,此战天通庵路阵地也遭到炮击。

日军死伤者包括仲地幸二少尉、作田真彦上等兵等多人。

根据赵一肩参谋长的回忆,由于早有作战计划,闸北战斗打响之后,十九路军原在后方的60师、61师等一天内就纷纷开赴前线,78师因此没有了后顾之忧,故此有反击的余力,参战部队主力似为156旅和宪兵团。作战纪要中当日有“156旅附小炮连、宪兵团(欠1营)占领闸北,为前进阵地”的记录。

此战,中日双方前线步兵都打得十分顽强,但是,双方在重武器的使用上却出现了差别。由于天气原因,日军飞机无法提供支持,而M-25装甲车的火力对抗中国的装甲列车无异于螳臂当车。依靠装甲列车的强悍战斗力,从九一八之后,战场上首次出现了中国军队依靠优势重武器蹂躪日军的场面。

大约受到战果的鼓舞,中国装甲列车开始向日军后方开炮,连续击中日军几个重要据点。战斗到中午12时40分,北四川路上的奥迪安夜总会中弹起火(日军也怀疑是中国方面的便衣队放火),大火迅速在日军控制区蔓延。《海军陆战队上海奋战记》称“到虬江路和三义里前方阵地的电话线均被切断,我军有遭到迂回而与后方失去联络的危险。这种情况下,前线部队被迫向北路撤退”。

这一战,十九路军不但收复了前一天日军在闸北占领的全部阵地,而且兵锋直指日军陆战队总部,大有将日军赶下海的势头。可惜的是,当晚5点,由佐世保赶来的日军援军第4大队(大队长森可久少佐)抵达上海码头。这支部队加上安宅、常磐两舰的陆战队投入战斗,终于稳定了战线。1月31日,日本海军第3舰队司令野村吉三郎中将率加贺、凤翔两航空母舰,四艘巡洋舰,四艘驱逐舰及陆战队7000名增援部队到达上海。2月2日,日军金泽第9师团亦被派往上海参战,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剧烈变化,十九路军再也没有全歼上海日军的机会了。

由于得到增援,日军在2月上旬到中旬之间转守为攻,曾多次向闸北十九路军阵地发起攻击。日军飞机在进攻中十分活跃,除了猛烈攻击中国军队阵地外,并先后炸毁东方图书馆和商务印书馆,给中国文化事业造成极大损失。在上海各界民众爱国热情的鼓舞下,尽管装备火力远不及日军,参战中国军队依然奋勇抵抗,寸土不让。双方的战斗十分激烈,阵地犬牙交错。在这一连串的进攻中,日本海军的M-25装甲车不时露面,并一度发明了以炮兵尾随装甲车发动攻击的战术。但是,由于其装甲薄、火力弱,也屡次遭到中国方面的沉重打击。例如,2月9日,在江湾路一带的战斗中,日军就连失1号和9号两辆装甲车。加上前后作战的损失,到2月中旬,日军十辆M-25装甲车中,能出动的仅剩三辆。

1932年的加贺号航空母舰,仍然保持着不实用的三层飞行甲板,外形十分诡异。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这一阶段的作战开始后,中国的装甲列车部队再也没有在前线出现。

对此,中方史料并没有提供足够的说明。然而,究其原因,也不外乎两种可能。第一,十九路军的抗战,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方面的退让政策存在矛盾,因此并没有得到全面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不是直属于十九路军的装甲列车部队,可能被调走。从后来北平号出现在济南判断,也许此时它奉命沿津浦线向北方撤退了。第二,日军加贺、凤翔两航空母舰的投入,大大增强了上海日军的空中力量。装甲列车笨重而且依赖铁道线,飞机正是它的天敌。在这种情况下,装甲列车部队继续留在前线已经没有用武之地。尽管中国装甲列车部队在淞沪前线作战的时间并不长,而且暴露了其必须依托铁路线造成的机动性问题,但它们的表现堪称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