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得小楼兰

——日文报道中一次赵尚志指挥的战斗

导语: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

在日本曾有机会接触到一批上世纪30年代的报刊史料,包括《朝日新闻》、《警声》等,意外发现其中包含有大量东北义勇军和抗联抵抗的报道内容。

这些报道出自当时的敌人之手,内容多是“讨伐”、“肃清”等,美化被击毙击伤的日军,并将抗联等抵抗武装冠以“共产匪”、“共匪”、“匪团”等称呼(也有使用“红军”等名目的时候),极尽诬蔑之能事,但字里行间仍然难掩抗联官兵在艰苦条件下英勇抗战,并不断与敌沉重打击的事实。

以1936年的《朝日新闻》而言,几乎每一天的报纸上都可以找到抗联活动或者日军攻击抗联武装的报道。仅仅这一点,可说就反映了抗联存在的意义——九一八事变五年之后,中国人依然在这块黑土地上顽强抵抗。

由于所处环境极端恶劣,大部分领导人和战斗骨干牺牲,东北抗日联军一直是抗战历史研究中文献记载较为单薄的一个领域。而这些史料,正可以作为敌人的证词,重现当年抗联的战斗历程。因此,我认为其存在一定的史料价值。

可惜的是,由于身处国外,这些关于抗联作战的报道,很难与国内的史料进行对照。因此虽然下了一些功夫,依然觉得靠自己的力量考证当时史实存在极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在考虑将这些资料陆续提供和翻译出来,并恳请感兴趣的朋友帮忙,提供出更多的相关史实,以期我们能够通过这些日方材料对抗联历史的研究有所贡献。

作为开端,我选择了日本《朝日新闻》1936年2月6日的一篇报道,只有寥寥几十个字,但东北抗联的重要领导人赵尚志的名字赫然在其中。“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就让我们来看看日方是怎样描写这位抗联英雄的战斗吧。

报道的标题是——《汤原西方的讨匪战 我军四名战死》,内容如下:

[哈尔滨特稿]5日,根据记者河下提供的消息,上个月30日,赵尚志“匪”部六百余人在(松花江)下游汤原以西八里处发动攻势,攻掠附近村庄。1日,与日军讨伐部队发生激战后“溃走”。在战斗中清谷曹长和其他三名士兵“光荣”战死。

报道照片

当时日方报刊上对抗联行动的报道大体都是如是简单。

值得一提的是,依据当时日军的新闻审查制度,公开报道中对日军伤亡通常采取回避和减报,以免“夸大匪势”和影响民众对“王道乐土”的信心。例如《朝日新闻》曾在1936年7月2日刊登日军川上部队在新城子附近与报号“压东洋”的抵抗武装(真名不详)约五十名发生战斗的报道。一个小时的战斗中抵抗武装战死三人,负伤数人。因为这支抵抗武装熟悉地形而且枪法极好,实际日军死五人,伤十余人。在公开报道中却被勒令改为日军“没有伤亡”。为此《朝日新闻》“满洲报道部”一位执拗的记者曾向总社去信要求维护“报道真实”,却遭到调回本部另外安排工作的命运。因此,这次战斗中日军究竟伤亡多少人,是无法准确计算的。

汤原,即今黑龙江省汤原县,是抗联赵尚志所部的重要根据地。战斗发生的时间,这里正发生一件抗联历史上重大的事件。根据《赵尚志生平》记载:

1936年1月26—28日(28岁)参加在汤原召开的东北民众反日联军军政扩大会议,贯彻“八一宣言”精神。北满各抗日武装3军、4军、汤原反日游击队(6军)、民众军(8军前身)、自卫军(9军前身)、“双龙”队(10军前身)、明山队(11军前身)领导人参加会议,成立东北民众反日联军总司令部,被推举为总司令,同时成立东北民众反日联军临时政府。
2月1日,汤原反日游击队在赵尚志的帮助下正式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
2月间部署在小兴安岭建立后方军事基地和开辟汤原杭日根据地。

可见,日方报道赵尚志此时在汤原县活动的情报是准确的。但是,这一仗的细节如何,是日军发现了第6军成立的消息赶来攻击,还是第6军成立的时候主动发动攻势?这次作战的领导人是谁?若是中方的史料中对此战有所记录,那就能够弥补这一遗憾了。唯一遗憾的是,在中方史料中还没有找到这次作战的对应资料,只能留待异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