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零章 杨都督的密集金手指(第2/2页)

“二位,请!”

黄镇说道。

宋应星二人下车,跟着他走上了后面的木桥,那辆马车紧接着掉头重新狂奔向葛沽。

它还得去接下一拨客人。

这种新式马车也是杨都督刚刚搞出来的,目前总共才二十辆,一辆献给皇帝顺便申请专利了,一辆留在京城使用,两辆在这里充当客运,剩下全是在两地往返货运的。

当然,制造速度很快。

但短期内仍旧只限于京城这些地方有钱人坐着舒服。

指望它迅速承担陆路运输任务是不现实的,中国四轮马车不普及不是因为不会造,实际上清明上河图里就有。

三头牛拉的。

这种东西小了货运和两轮没区别,大了就得需要更多马匹,而蒙古马拉车跟夏尔马完全不是一个级别,两匹夏尔马拉的四轮载重马车估计得最少五匹蒙古马。有养那五匹马的成本谁还用马车,雇一堆苦力推大车岂不是更划算,再不然弄几辆小驴车骡子车同样更划算,更何况四轮马车能走紫荆关还是能走娘子关的崎岖狭窄山路?至于四轮马车坐着舒服的问题……

中国的有钱人有轿子啊!

四轮马车难道还比轿子舒服?

那些劣质弹簧减震效果难道能比得上轿子的人腿减震?

这东西不是不会造。

而是性价比实在太低,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毫无吸引力,再简单点说就是中国的人太多,而且马匹太贵,所以四轮马车的优势被人力优势轻松碾压了。

当然,杨信的不一样。

他有这种欧洲十九世纪才开始大规模修筑的道路,两地之间货运量大,而且多重型货物,四轮马车的优势就体现,至于牲畜成本对他根本不是问题。但放到整个大明,除非天启有钱修这种国道体系,同时引入欧洲的大型驮马,否则四轮马车很难普及。

不过这的确是发展目标。

毕竟真要是从京城修一条国道直通宣府和大同,然后换上专门拉车的如夏尔马之类重型挽马,那一辆辆四轮马车会彻底解决这两地的军需供应问题。

一边研究桁架结构一边走过桥的宋应星二人,愕然地看着他们面前……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小朋友的喊声蓦然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