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0章 禅让的进程(七)(第2/3页)

张世杰这次没说话,他只觉得有些头昏脑涨,一时不知道该说啥。这也不能怪张世杰,他的心愿中非常强烈的一个就是占有杨太后,另一个则是摆脱现在这种监狱般的生活。从名头上看,张世杰乃是大宋的大忠臣,所以担当着大宋最需要忠诚的职务。然而忠诚是有代价的,更何况张世杰以前并非是大宋的人,他乃是蒙古国的人。成为宋人是张世杰在人生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

然而这一切都仿佛被无视了,张世杰自己的意愿没人在意,除了现在的赵太尉。

“我想张兄肯定知道我和蒙古之间的和平必然是蒙古退出中华之后才可能实现。一旦我们先把蒙古从燕地打跑,张兄就可以衣锦还乡。”赵嘉仁继续劝说张世杰。

很明显,这个提议重重的击中张世杰的心灵。以前蒙古强,大宋弱,张世杰投奔大宋只求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并且有机会与蒙古继续作战。他并没有考虑过自己有朝一日衣锦还乡的可能。

如果跟着赵太尉的话,这样的梦想也能变成现实。那真的是人生至高的欢乐之一。

沉默啊沉默,就在赵嘉仁觉得张世杰还是举棋不定之时,就听张世杰吞吞吐吐地说道:“太尉……太后怎么肯嫁给我……”

赵嘉仁微笑着蛊惑道:“张兄说的没错。若杨太后还是太后,她当然不可能嫁给张兄。只有太后不再是太后,张兄才能娶她。若她是太后,便是我也没办法逼着太后改嫁。那岂不是大笑话么?”

正常人类可以看穿诈骗,正常人类却没有能力搞诈骗。张世杰绝非是一个能被骗的人,而且赵嘉仁觉得他并没有欺骗的能力。所以张世杰知道赵太尉说的是大实话,想让张世杰将杨太后弄到手,只有靠将杨太后拉下地才行。如果是以这么一个目的,赵太尉与张统领两人倒是有着共同的利益。

十几分钟之后,张世杰一脸犹豫的离开赵太尉的府邸。赵嘉仁则是继续处理他的问题。譬如,最新的进展里面,史弥远家与余天赐家留在大宋的亲属基本都被抓,也许是觉得自己并没有从矫诏案里面直接捞到好处,这帮亲戚没有跑路。而史弥远家与余天赐家的直系亲属跑了个干净。连史嵩之与史岩之兄弟的后人也都跑掉了。

他们不在,赵嘉仁并不觉得遗憾。他个人一点都不喜欢这样的株连式杀人,那帮家伙们所作所为正好给了判处他们死刑的理由。如果赵太尉不处决宋奸,那就是赵太尉做事不公。那些宋奸家族的成员也不会答应。

赵太尉签署了缺席审判的命令。也就是只用旁证和资料来证明史弥远与余天赐的后人有罪。想来这么一个官司能够让现在这帮上层有兴趣。

批示了命令之后,赵太尉就请户部尚书徐远志过来。两人见面之后,谈起了之后的税务改革问题。赵嘉仁一直没有恢复很多地方的税务系统,除了当时没有力量之外,赵太尉也想看看效果。现在得到的结论是‘取消长江等水道上的税收对国家有大好处’。这下赵嘉仁就准备在这个基础上恢复长江等水道两岸的税务体系。

户部尚书管的就是这个,徐远志当然要谈这些。然而徐远志却避开这个问题,直接谈论起另外的事情。“太尉,我这些天以为太尉是被利益蒙蔽,才这么着急的要登基。可仔细看看太尉最近的所作所为,又觉得太尉未必是这么浅薄?”

喂喂!你不要倚老卖老好不好?什么叫‘未必是这么浅薄’!

心里面想,赵嘉仁脸上没有任何不快的表情,他笑道:“却不知徐尚书这么讲的理由何在?”

徐远志解释道:“理由是,如果太尉现在就推行这些税务改革,不少人大概就要和太尉拼命吧。与那些和太尉登基的人相比,大概人还是一样的人。所以太尉觉得没必要等。”

“差不多吧。”赵嘉仁答道。

徐远志点点头。那种表情的表情让赵嘉仁有些弄不出清这老先生到底是释然,又或者是开心?反正赵嘉仁看不透这种士大夫的心思。因为这帮人有太多的事情太守旧,所以莫名的坚持太多。

在这种时候,赵嘉仁就直接问:“却不知道徐尚书是支持或是反对?”

“我只是感叹而已。天下文官都爱讲为国为民,真到为国为民之时,又都是退缩。赵太尉转换官吏制度,砸了多少人的饭碗。我本来觉得当官家乃是无限的好事,现在看赵太尉积累的怨念,真心觉得可怜。我所见的人里面,没有谁比赵太尉更为国为民。”说到后来,徐远志竟然露出了同情的笑容。

“既然徐尚书能看透这些,便请徐尚书与我一起为国为民吧。”赵嘉仁答道。

“哈哈!”徐远志笑道:“赵太尉立了退休制度,为的就是新老交替,我可是马上就要到了交替的年龄。便是一起为国为民,大概也只有这么一个为国为民的途径喽。”

听着聪明人说话,赵嘉仁觉得无言以对。人类有种生理特点,所有存在的事情都会被潜意识认为是理所应当。身为21世纪的人,对于退休制度,对于削减各种贸易障碍,以及男女平等都有很普遍的认同感。赵嘉仁也觉得这些属于本就该做的。徐远志这番话让赵嘉仁觉得以前完成这些制度的前辈真伟大。现在赵嘉仁想推行这些内容之时,有太多人就想要赵嘉仁的小命。

转念一想,赵嘉仁问道:“徐尚书,我知道你大概也是不支持我称帝的。不过以你这样的角度来看,有什么是我遗漏的么?”

“哈。既然知道我不支持,却还来问我?”徐远志被逗乐了。不过他却不想拒绝赵嘉仁,回忆片刻,徐远志说道:“要是有什么是你遗漏的,那就只有一条,便是你太拖沓。你的反对者只有越来越多,而不会越来越少。快刀斩乱麻,之后就憋着劲和那些反对者厮杀。你越早一日当上官家,天下的怨念固然集结于你身上,天下的功劳也会集结在你身上。若是一定要论优劣,便是半斤八两吧。”

史书上记载过很多篡位的事情。然而史书上并不会记载那些篡位者的内心考虑。赵嘉仁也觉得自己怎么想都拿不出最佳方案。经过徐远志这么一轮,赵嘉仁觉得心中透亮许多。至少从徐远志的视角来看,赵嘉仁发现自己好像在刻意避免内战的可能。

送走了张世杰,赵嘉仁上了自家的小楼。从这里可以直接眺望到皇城。赵嘉仁发现自己从最初的时候就觉得内战是个极大的问题。现在他虽然不后悔,却觉得自己的确有这样的趋势。以前他借用了临安朝廷的旗号,的确最大限度的团结起大宋的局面。让大宋少死了上百万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