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8章 求和与求战(二)(第2/3页)

这样的批评并没有人特别的附和,就连孙青心里面也觉得侍郎的话说的过了。以前的大宋,大臣们抨击官家昏庸,指责官家胡作非为,都是家常便饭。赵嘉仁赵官家却不是一样的大宋官家,大部分大臣都知道赵官家是真正的明君。

孙青对此格外有感觉,大宋的财政状况一直很糟糕。依照以前的交钞发行经验,现在大宋每年多投放一亿贯交钞的发行速度一定会让物价飞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现实中并没出现当年贾似道执政时期的混乱情况,反倒是物价降低,人民富裕。很多人都建议孙青能够向赵官家提议和蒙古议和。

赵官家也曾经签署过《滑县和议》,与蒙古和平相处了几年。现在若是能够保持和平,大宋岂不是会更加国泰民安。既然熊裳不肯提议停战,这些人就开始寻找新的对象。孙青虽然支持停战,却不愿意当出头鸟。熊裳害怕失去赵官家的宠信,孙青也害怕。

商量了一阵,这帮人也想不出有什么人能够利用。最后这帮人想到了赵官家非常欣赏的文天祥。在宋理宗的时候,文天祥就率直的抨击宋理宗。当年有这胆量的人现在应该还有这样的骨气。如果文天祥还能够出来表态,大家就觉得可以支持一下这位人物。

孙青只是众多希望和平的人士之一。参加串联的人中就有李庭芝,李庭芝此时还前去拜见了以前的老上司贾似道。当年李庭芝是得到了贾似道的赏识,得以快速升官。现在李庭芝致仕好几年,贾似道也从流放地返回。两人见面都很有些唏嘘的感觉。

听了李庭芝那番希望能够与蒙古议和的说法,贾似道微微点头,他颇为感慨地说道:“官家年轻的时候就性子急躁,我对此印象深刻。”

李庭芝连连点头。他对于赵嘉仁好感非常有限,现在有人肯这样批评赵嘉仁,李庭芝觉得很开心。然后李庭芝就听贾似道继续讲,“只是蒙古已经西迁,距离大宋几万里。我们趁此机会夺回被夺走的土地又有什么不对?”

“咳咳!”李庭芝差点被贾似道的话给呛到,咳嗽两声顺过气,李庭芝才说道:“贾公,现在蒙古前来求和,想来是真心。我们此时就该要求蒙古归还以前从大宋夺走的土地。其实现在看也就是四川那边的土地而已。”

“那要是蒙古不肯归还呢?”贾似道问。他早些年就看明白李庭芝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蒙古人若是想当然,就不会有今天的威势。

“蒙古人不肯归还,还是担心我大宋不会真的议和。若是蒙古归还大宋故地之后真的能议和,他们想来不会因为那点土地和大宋交战。”李庭芝表达着自己的看法。

“四川那边是大宋故地。西夏占据了灵夏之地,那里是不是我大宋故地?”论起知识,贾似道的水平远在李庭芝之上。

“这……”李庭芝被贾似道的话给堵的没办法。赵嘉仁的确收复了许多故地,但是现阶段还有许多北宋故地依旧在蒙古人手中。若是说大宋故地,也没毛病。所以李庭芝直接问道:“贾公是反对和议么?”

“我从来不反对和议。只是现在官家所说的话,也的确不好说不对。”贾似道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等李庭芝走后,贾似道就把长孙贾唯信叫来。两人坐定,贾似道就问:“大郎,现在朝廷里面是不是有许多人觉得赵嘉仁威势太大?”

贾唯信一愣,迟疑片刻后说道:“阿祖,我可不这么觉得。”

“不是你。你和那些人不同。”贾似道叹道。

“阿祖所说的那些人是哪些人?”贾唯信很是不解。

“有些人是看不得官家如此强势。当年我搞公田改革,不得不印制大量交钞购买土地。那些人觉得吃亏,对我极为记恨。现在赵嘉仁每年发行的交钞比我那时候多的多。可赵嘉仁的权势反倒更加稳固!这么做岂能不招人记恨!”

“阿祖说的是朝廷掌握了货币发行权的事情吧。这可是天大的创举。原本天下的钱乃是铜钱与丝绸等物,现在已经逐渐只剩下交钞与金银币,朝廷再也不怕钱荒。”贾唯信说的兴高采烈。他已经是农业部纺织局的正处,把丝绸逐出货币行列,贾唯信也有功劳。

“哦!没想到你竟然懂了这些。不简单。”贾似道也有些讶异,忍不住赞赏。

只是这赞赏的语气貌似没有被贾唯信完全理解,贾唯信有些不高兴地答道:“阿祖,我好歹也在纺织局当差,若是连这个都不懂,哪里还能当差。”

贾似道暂时不吭声了。他当丞相的时候,手下的人根本就没几个能有他孙子这般水平。然而二十年前足以当六部尚书的能耐在现在的大宋有点车载斗量的意思,贾似道自己也有点忍不住佩服赵嘉仁的文治之功。

当然,贾似道并不想原谅赵嘉仁。这个奸诈的小鬼当年看着张扬,实际上是个心机深沉,阴谋诡计的家伙。这个家伙夺取了官家的地位之后依旧没有满足,现在这帮看着支持议和的家伙实际上是想反对赵嘉仁继续扩大他的权势。

对于一个朝廷来讲,官家要依靠下面的官员赚钱来维持朝廷营运。以前赵官家手里缺钱,下面的官员还觉得自己和赵官家是平等的。毕竟大宋是士大夫与官家共治天下的体制。现在赵官家开发出了全新的财政体系与货币体系,纸币终于变得和铜钱一样。赵官家再也不用被那帮士大夫所困,他能够靠自己解决所有问题。

想到这里,贾似道考起了他的孙子,“大郎,你可知我执政的时候税收是怎么缴纳的?”

“铜钱一半,交钞一半。若是手里有丝绸来交税也可以,不过那时候丝绸可是谁也不肯拿出来给朝廷的。”贾唯信回答的非常流利,最后还忍不住给自己所在的部门吹嘘两句,“现在谁要是能把丝绸卖给朝廷,他们可就高兴坏了。”

“朝廷为什么一定要铜钱一半,交钞一半。”贾似道继续问。

“因为朝廷知道百姓不相信交钞的信用。”

“现在为什么交钞比铜钱管用?”

“因为很多地方,朝廷不认铜钱。而朝廷所在的所有地方,都认交钞。”

贾似道心中高兴。自己的孙子的确聪明能干,说出了问题的关键。铜钱现在在民间的互相交易中也许占点优势,只要这样的交易与朝廷有关,交钞就不落下风。这些年朝廷的手又伸到了各个领域。

孙子争气,贾似道就直接给了答案,“最近有人想借着议和的说法,对赵嘉仁表示不满。你千万不要掺乎在其中。”

贾唯信听了之后微微一笑,“阿祖,我有今天都是因为跟着官家,跟着这个风云动荡的时代。我才不要这个时代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