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新儒学(第2/2页)

内阁出了修改大明律的提议,事情也就导向了另外一个方向,刚开始是争吵,是上书,可是随着局面的僵持,事情开始向着不可预料的方向发展而去了。

朝廷和民间突然出现了一种论调,那就是“时移世易,世上无万世不宜之法。”看起来是为修改大明律做注脚,可是这种思想扩散之快,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心学门人开始大肆鼓吹这种说法,一时间民间官场,全都在说这个。

所有人都知道,现在的内阁大学士申时行就是心学门人,前内阁大学士张居正也是心学门人,一时间局势变得更为混乱了。

在这个时候,在京城之地,一个并不是很大的心学门派诞生了。

这个门派脱胎于心学的泰州学派,创始人是李贽,人数并不多,也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力。可是大明律的事情闹腾起来,他们仿佛猛然间就出现了一样。

他们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大肆抨击理学,倡导与百姓同欲,人人生而有欲,此乃天理,譬如不食会饿,不喝会渴,皆为人之欲望。

在政治主张是上,他们倡导知行合一,躬行于百姓之间。

行走于阡陌之间,为百姓做实事,反对高高在上的形式主义,倡导四民皆本,行业无分高低。人之高地,当以修养和行为来断定,而不是以所从事之职业。

倡导劳动光荣,我之酬劳供养父母妻子,当被人尊重。

对于勋贵勋戚,他们倡导贵族荣耀,凡勋贵勋戚,当有贵族之准则,残害生民百姓,当鄙视之。对官员,他们倡导清廉自守,倡导富民强军。

官员不应该坐在衙门里面,应该行走于阡陌,与百姓躬耕。

对于个人,他们倡导人无完人,要正视的缺点,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要学会知人善任,谦虚谨慎,学会向别人请教。

三人行必有我师,哪怕是普通的匠人,也可以唯吾师。

整个学派出现的很突兀,倡导的思想也很激烈,从四民皆本到倡导人欲,从倡导时移世易到躬行合一,从倡导明鬼到天志,这一学派一出来,瞬间就震撼了不少人。

因为这个学派虽然打着心学的旗号,可是很多地方都和心学背道而驰。

比如明鬼和天志,那都是墨家的思想,倡导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法家的思想,倡导的人欲说,则是荀子流派的思想。

整个学派杂糅了儒家墨家和法家的思想,并且选取的是儒家荀子学派的思想,高举的是公羊春秋的大复仇思想,打着的是开宗明义正本清源的旗号。

从诞生之初,这个学派就一副要把理学扫到垃圾堆的架势。

虽然心学和理学一直都在争论,甚至不乏相互镇压的情况,可是最近这些年,心学和理学也算是相安无事,这样高举大旗的情况,当真是少见啊!

当然了,学说一出来,自然被无数人斥责人异端。

不少人鼓噪着到衙门告状,可是朝廷上下对这件事情全都缄默了,没一个人开口。外面的人不知道,可是朝廷里面的主要大臣都很清楚。

那个李贽是公务员学堂的先生,公务员学堂是什么地方?

那里是皇上的地方,可以说水泼不进针插不进,现在这个李贽跳了出来,皇宫一点反应都没有,他们也不傻,自然明白这是宫里面的意思。

单凭一个李贽,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闹出这么大的事情来?

这些当然是朱翊钧弄出来的,这一次调动了朱翊钧在京城安插的所有舆论人手,大肆宣扬新的思想,这门称为新儒学的学派一时间名动京城。

皇宫大内,朱翊钧脸上的表情很淡然,眺望着宫墙之外,朱翊钧知道那里正酝酿着什么。

事实上这件事情朱翊钧酝酿很久了,等待的就是这一天。这一招是和自己的爷爷嘉靖皇帝学的,要知道嘉靖皇帝登基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大礼仪。

要给自己的老爹上尊号,事实上他真的是想给自己的老爹上尊号吗?

朱翊钧看来并没有那么简单,他只是需要开辟一个战场,然后让大臣站队。支持我的,那就是我的人,不支持我的,那就不是我的人,就这么简单。

把战场放在礼仪之上,不会牵扯到朝廷政事,损失会小很多。

明末党争的主战场是辽东,争来争去的结果是什么?辽东彻底糜烂了,这是要不得的。朱翊钧吸取了教训,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把战场放在思想之争上,赞同我的,那就是好同志,不赞同的,那就回家去吧!

朱翊钧这一次打定了主意,朝堂上的这些大臣,无论是谁,只要站出来抨击新儒学,站到自己的对立面,那就必然要收拾掉。

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清洗朝堂是自己早就该做的事情了。

自己接下来的改革动作会很大,自己需要的是一支无条件服从的官员队伍。哪怕是为人有些瑕疵,也没有关系,只要能办好自己交代的事情就足够。

在这一刻,朱翊钧更加理解张居正的用人了。

有些人看起来很不错,有能力,有想法,可是他和你的想法不一样,自己没心情也没精力和对方争论,索性就拿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