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环境(第2/2页)

就连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就再也没有御驾亲征过了。

此后的几任明朝皇帝虽然也御驾亲征,不过都是一些打酱油的。

至于后世被鼓吹的上天的康麻子,更是一个笑话。说的是御驾亲征,在新疆打仗,他人在哪里?在河北跟内蒙的交界处等消息,还好意思说御驾亲征。

就连不靠谱的正德皇帝,说御驾亲征就御驾亲征,好歹也跟着大军去了前线,还亲自杀死了一个敌人。

因为对历史不熟悉,所以这个时候的朱瞻基并没有一个穿越者的优势。他只知道,朱棣的五次亲征,最后还死在了亲征回来的路上。

那也就说明,他的这第二次北伐,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即使是打赢了,也只是一场战役打赢了,战略目的却没有达到。

所以,朱瞻基也在一直研究瓦剌部落的情报,希望能够在战略方面,帮上朱棣的忙。

瓦剌部落的大本营在后世的杭爱山一带,占据了一直到贝加尔湖到中亚的大部分土地。

但是他们的人口并不多,只有两百万人。

说起来只有大明的军队人数多,但是他们是游牧民族,打不赢就跑。在如今这个落后的时候,想要追上他们并不容易。

四年前,朱棣打败了鞑靼,让阿鲁台俯首称臣。

此次北伐,阿鲁台也积极响应,愿以鞑靼部族协助大明攻击瓦剌。

但是朱棣并不信任阿鲁台,很怕阿鲁台反戈一击,与瓦剌部落前后夹击明军。

如今的朱棣,就是处于这样一个左右犹豫的境地。

朱瞻基却极力说服朱棣接受阿鲁台的请战,不管他们出不出力,最少他们的出动,可以给大明军队的东翼减轻不小的压力。

在这个时代,五十万大军要跋涉几千里,从北平一直走到乌兰巴托去作战。后勤补给,人员疲累,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但是人数要是少了,根本就是给瓦剌部落塞牙缝去的,在马上作战,明军还是不如他们那个在马背上生长的民族。

“鞑靼部落虽然现在臣服我大明,却也是养不熟的白眼狼,让他们获知我大明的进军路线,战略意图,若是反戈一击,只会让我们陷入危险的境地。”

朱瞻基却道:“皇爷爷,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我大明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