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改进(第2/2页)

从派驻使者前往高丽,日本,了解当地的政治环境,战争势力,到通查大明境内的所有商业大户,了解各种物资产出产量,销售渠道,甚至是加工工序。

身为太孙,朱瞻基只需要动动嘴,但是整个锦衣卫系统,已经忙了大半年了。

不过,取得的成绩也是喜人的。锦衣卫出面,如今大明的所有商人们没有一个敢反抗的,至于技术保密,在锦衣卫面前没有秘密。

也因此,朱瞻基的兴庆宫如今被各地汇总上来的情报,堆满了一间仓库。

光是一个陶瓷的不同烧制技术,就装了好几个大箱子,天南海北不同的窑洞烧制的陶瓷工艺,都被搜集了上来。

只是,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这种工艺都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这也是整个东方工艺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都没有解决好的。

烧窑没有具体的时间,要看火候,温度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也是要看火候。

不同的土质配方,也要看经验,就连往陶瓷上面着色,上釉,也都只是靠经验。

所以,即使拿到这些配方,也需要老师傅不停地研究,才有可能做出差不多的瓷器。

一模一样是不可能的,即使一个师傅做出来的不同的碗,都不可能看起来一样,总有一些差别。

朱瞻基很清楚,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因为最基础的标准都没有确定。

如今的度量衡其实比较混乱,有三进制,有十进制,而斤与两之间,是十六进制。

这就导致了在计算方面的困难,不懂一点数学,在古代连账都不会算。

朱瞻基没有想要全部改度量衡,这也不是他现在就能干的事。但是,为了便于统计,他还是拿出了从毫米到公里的长度度量。

等他当了皇帝,再把重量,容积,面积这些统计方式给全部拿出来。

地球仪已经制作出来了,朱瞻基也与司天监的人将地球划分24个时区,现在当然不是以伦敦为零度线了,而是以南京的皇宫为0度线。

经纬线的设定其实非常容易推定,因为一天的24小时是固定的,然后再把24节气,连同天上的星座,进行不同地点的测试,就能准确绘制出符合比例的地图。

当然,朱瞻基已经有些等不及了,他已经粗略地在地球仪上等分24条线,就能先把经度给划分好。

维度线就不用太急,让司天监的人慢慢推定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