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五章 对儒家态度(第2/2页)

孙林应了一声说道:“殿下,陈郎中上次奏请将幼军训练营,以及羽林卫都迁移出去,此事该如何回复?”

“不理他。羽林卫,幼军营,工匠都是孤重视的,即便同在下马桥,又能影响他们多少。我看,这件事就是有些人见不得粗人,孤儿与自己同住,故意试探孤。”

幼军营和迁移到下马桥的羽林卫占据了真个农庄约三分之一的土地,并且更靠近孝陵,位置更佳。

这还不算什么,朱瞻基将羽林卫的宿舍区也安排到了农庄的南部,与文臣住所混居,这才是那些工部的文臣心里不舒服的。

他们自认雅人,文人,但是一出门,邻居竟然是个粗通文墨的武人。这也让许多被调到研究院的文臣根本不想搬到新居住,不想与武人为邻。

朱瞻基才不惯他们,农庄现在修了统一的下水道,水泥路,干净整洁。农庄里还兴建了数处大型公园,一处商市,移栽了许多大树,环境比城内要好的多。

你不来住,有的是人抢着来住,错过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

而一些错过了机会的官员们就更有意见了,认为朱瞻基一点也不尊重他们这些文人。本来说好给他们的住所,为何又成为那些工匠,军伍的了!

而他们住在城内,每天要到城外的下马桥来坐堂,光是在路上,就要耗费不少的时间。

朱瞻基这样做,主要还是因为,这些文官大部分都是管理人员。搞研究靠的是那些工匠们,要不是时机不成熟,他连这些文官都不想要,让工匠们自我管理。

所以,想要到他这里摆架子,那是不识时务。

孙林又问:“那陛下让殿下准备的街区改造方略,殿下何时能给个大致方略,内臣也好着人帮殿下拾遗补缺。王太监已经让人问了几次了……”

朱瞻基有些头疼了,说道:“此事孤还需细致考量,中秋节之前,孤尽量先拿出一个框架吧。”

这也是下马桥农庄惹的祸。

下马桥农庄的建设,实在有些太引人瞩目了。

因为朱瞻基是完全按照后世的小区来打造了农庄住宿区,并且这个时候没有高层,全部是一家家的平房别墅。

别的不说了,光是一个下水道,化粪池,就解决了这个时代人们还要倒马桶的习惯。

城里的二品大员们还要忍受马桶的不方便,你这些没有品秩的工匠,小小的军士都能享受现代化的生活,这如何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