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四章 实力与装比(第3/3页)

这个计划朱瞻基大力支持,如今的老百姓太好忽悠了。将这一套装置搬上城楼,晚上表演一番从“天上借来的雷电”,不要说老百姓,恐怕那些大臣们一个个也吓的腿软。

逛了一圈回来,这个时候的中和子已经跟一大帮太医们混熟了。不少太医围着他,正在跟他探讨关于瘴气的形成和治疗。

去年交趾的瘟疫,一下子死了近百万人,就连跟交趾相连的广西,也死了数万人。

大家互通有无,互相启发,共同研究。如果真的能解决瘴气,瘟疫这个大患,那可是造福于民的大喜事。

如果是个一般人,自然不会这么快就受到太医们的认可。他们都是这个时代医学最拔尖的一拨人,一般人那有可能被他们放在眼里。

但是中和子年岁已高,七十二岁了看起来还生龙活虎。而且他是真的精通医学,为了解决瘴气问题,几十年如一日地认真研究。

这样一个有真才实学的长者,没有哪个太医敢真的鄙视。

中午朱瞻基本来要请中和子吃饭,并且在下马桥为他安排了住所。

但是就在他准备吩咐摆膳的时候,宫里却来了内侍,宣朱瞻基与中和子回宫。

朱棣是下朝后知道了朱瞻基今日竟然放下手上事务,去码头迎接一个岭南过来的老神仙。

他原本还以为是江湖骗子,但是听说对方精通医术与养生,七十二岁了还老当益壮,从岭南奔波半个月过来,依旧健步如飞,他心动了。

身为一个皇帝,他现在当然不追求长生不老,那是谁也没有办法做到的。

但是他如今已经五十七岁了,当然在要多活几年。

既然自己那个心机深沉的孙子都能认可他,还是孙子承徽的长辈,道家高人,那他见见也无可厚非,所以让人宣了旨。

如果是真的高人,能帮他调养一番当然最好。

要是个骗子,他也能帮自己的孙子把把关。

其他人知道了中和子要入宫陛见自然是羡慕不已,就连他的徒弟元贞也有些失态。

不过中和子依旧云淡风轻,似乎根本不在意,安排了元贞布置房间,跟着朱瞻基一起回宫。

进了东华门,刘承徽是没有资格去见朱棣的,只能先回宫。

来到这个帝国中枢,哪怕中和子再云淡风轻,这个时候也有些好奇,四周观望了一番。

朱瞻基心想,小样,再高深也不过是一个人,还没有成神啊!

他不是看不起中和子,只是觉得他这副高人做派有点太装逼了,比自己这个太孙还装逼。

来到这个时代第一次被一个老头夺走了关注,心里有点不服气了。

两人相见后,朱棣也直接询问了中和子的底细,这个时候,朱瞻基也才知道这个老道士竟然还有俗家名字,姓徐,字静之。

惠州天宝观也是唐代就兴建的大道观,他在道录司里面也有登记,只是并没有注明老道精通医术。

老道推却不过,也给朱棣把了脉,指出了他身体的一些小毛病,给他开了两个养生的方子。

随后的闲聊,两个人谈到了道教的兴衰,佛教的兴起,竟然越谈越有兴致,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吃过午饭,朱瞻基就被朱棣赶了出来,让朱瞻基感觉自己的爷爷似乎又没安好心了。

利用道教打压佛教,是大明建国以来的基本国策。

但是朱瞻基却认为不能简单地利用道教来打压佛教,这在历史上已经证明了没用。

这是因为佛教善于学习,善于融合,善于放低身段,更善于蛊惑人心。

而道教要不是那些装神弄鬼之辈,要不然就是一副世外高人做派,不屑与俗人相处。

在教义上,佛家讲究入世,讲究忍让,追寻来生。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也能让人期待。

但是道家讲究修炼己身,讲究出世,自然竞争不赢佛教。

想要抑制佛教,只能依靠行政手段,政府管制,软硬兼施。

过于依靠道教,只会又把道教给养大。

不过这个时候,他对这些还不能插手,所以只能任由朱棣作为。

他只希望,中和子不要忘记了自己来京城的目的,早点拿出防治瘴气有效措施。

年底他就要出海,还等着更好的药方呢!

现在世界各地瘴气肆虐,没有好药,他许多地方都不敢去啊!

不知不觉回到了兴庆宫,朱瞻基一时之间也有点意兴阑珊,决定给自己放个假,在宫里陪陪几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