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隔阂(第2/3页)

赵永亮躬身抱拳问道:“殿下,几级封锁?”

城门封锁分为三级,简单来说,一级是设卡核查,属于警戒。二级是封锁各个要道,针对特定团体和人群。三级则是不分何人,所有人等都不可通行。

看了看岸边那些欢呼雀跃的人群,朱瞻基说道:“一级即可,不要让百姓惶恐。让你出面,而不是让薛禄出面,你就该明白我的心意。”

赵永亮自己也觉得多嘴了,低声应是,三人相互之间看了一眼,有些振奋地离去。现在船马上要停了,他们还要立即安排方案,分派人员,时间紧迫。

但是有事情做,就有功劳捞,所以三人都情绪振奋。

朱瞻基这个太孙到了泉州,他的护卫羽林卫封锁泉州那是应有的举措,百姓也不会大惊小怪。

但是如果让薛禄率领两万两千人的神机营改编的幼军出面,那问题就严重了。

薛禄此人戎马一生,杀人不眨眼,朱瞻基怕他出面,会激化局势。

现在他只是怀疑闪族人有一些勾当,让薛禄出面就大材小用了。

而且现在是他出海之际,他也不想把事情闹的太大,真要杀的人头滚滚,越发让人不相信朝廷的信用了。

他不怕文官们说他嗜杀,也不怕朱棣会有意见,因为蒲家的缘故,朱棣对这些闪族人也不待见。

但是他唯独怕此举影响到了内监的借贷,还有银行的扩张,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信用问题。

自古以来,皇权最大,不管是百官,还是百姓,都以皇权为尊。

但是这种尊敬是建立在恐惧,害怕上面的,不是建立在信任上面的。

国家的商业发展,西方从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发展到了信用为基础上面来了。

但是在东方,不要说皇帝,就是一个小官吏,都有可能让富商破产。

官大一级压死人,官字两张口,再多的钱,抵不过强权社会上层人物的一句话。

现在闪族人借支了百万两白银的货物,如果这个时候对他们动手,只会让人以为朱瞻基是在过河拆桥,把钱骗出来了然后就杀了对方,然后不用还了。

那么以后,谁还敢跟内监做生意,谁还敢把钱货借给朝廷,谁还敢把银子存在银行里?

如果让那些商户都把银子藏在自己的家中,埋在地下,朝廷又如何来调控国家的经济?

所以,哪怕暂时忍着,朱瞻基也不能明着对付他们,除非找到了确切的证据,然后才能分化灭之。

至于郑和,朱瞻基准备再观察一番,他已经成为了南洋,西洋各国与大明接触的代表人物。只要不是有异心,朱瞻基也能容他。

船终于靠岸了……

码头上的迎接比宁波还要热烈,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的主官,包括泉州本地的父母官,一个不少,全部出现了。

在宁波的时候,朱瞻基还严令浙江的主官出现,主要是因为浙江距离京城更近,一些主官还能经常去京城见到朱瞻基。

但是福建这里山高水长,一出来,不是皇帝召见,他们就只能晋升,调职的时候才有机会见到皇室成员。

所以为了亲民的形象,这两个地方要区别对待。

所有的程序都有礼部和内监的人安排,朱瞻基只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在百姓和官员们面前装酷,耍帅。

他将近一米九的身高不论在什么地方都是鹤立鸡群,来到了身材偏矮的福建,更是让众人惊叹。

这样一副形象,是不会让任何人失望的。

他比那些后世的天皇巨星还要受欢迎,无数的百姓为能亲眼见到他而痛哭流涕。

跪拜是程序,不论是谁,在朱瞻基经过的时候都要跪拜。但是激动的哭起来,就很能说明他们内心对大明的认可,对朱家皇朝的认可。

那三胖都能成为伟大的舵手,朱瞻基比他可一点也不差。

而这个时代的人,相比几百年后那个宇宙大国的人,见识也更少一些。

泉州市舶司因为是重新又设立,这里的条件相比宁波可要差的远了。

当初内监让朱瞻基挑选泉州的落脚地,朱瞻基朱笔一勾,选中了泉州城东南的法石寨,这里也是海军第三舰队,泉州都指挥使司的驻地。

从泉州迁往东番的民众,有不少都是从这里登船,包括征兵练兵,也是在这里。

接受了福建百官的拜见,免不了的是中午在军营里大摆宴席,迎接朱瞻基。

在泉州,朱瞻基会停留三天,等待传令船抵达交趾,然后传令给交趾的运粮船。约定好时间,双方在旧港宣慰司汇合。

而在此之前,朱瞻基的主力舰队还会先到吕宋岛的大明街,巡检吕宋。

当天下午,朱瞻基并没有急着会见泉州商人。因为海禁,如今的泉州一带大部分商人都转变成了地主。

就连那些闪族人,也逐渐由商人转换成了地主。当然,他们并不是不做贸易,只是已经退化成为了只做内贸,担当起了广东与江南之间的衔接点。

闪米特人包括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他们一直都是世界贸易的主力军,即便是在这个海禁的时代,他们依旧坚持了下来。

所以如今的泉州大商户,有三成都是闪族人。

以前朱瞻基对他们的了解只限于表面,但是从郑和这里,朱瞻基也能看出来,他们这里的情况远比表现出来的要复杂。

在没有完全了解清楚这里的详细情况之前,朱瞻基并不想先见他们。

其他人不知道,但是郑和已经从朱瞻基不肯先见泉州商人的举动上,看出了朱瞻基的心思。

在宁波,为了避嫌,他对官员不理不睬,对商人亲近。

但是到了泉州,却反了过来,这里面最大的原因,就是自己做错事了。

自东征之后返回应天府,郑和作为东征的副帅封公,而且随后就传出了太孙要亲自下西洋,依旧委任他为副帅的消息。

返回应天府的几个月时间,他也正式开始操持下西洋事宜。

以前每次下西洋,他都主要以泉州为采购点,照顾了不少闪族人的生意。

因为海禁,这些商人把每三年左右进行一次的下西洋,作为了重要的贸易渠道,这次的贸易规模更是比以往大上数倍,所以无数人都直接求到了郑和的面前。

对于此事,郑和是乐见其成的,包括泉州商人宁愿借支,也想把自家的货送给内监,主要也是看了他的面子。

他怎么也想不到,从没有去过西洋的太孙竟然比他更熟悉西洋情况。过去四次下西洋,看来太孙在舰队里面安插的人手不少,了解到的许多消息,甚至都没有汇报到他这里来。

这倒不算什么,他郑和堂堂正正,无愧于心,并不怕太孙设置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