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各国(第3/3页)

如何引导这里的经济发展,其实在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只不过,这一切都还要等他真正成为皇帝以后再说。

想要改变大明的对外政策,不是他这个还没有亲政的太孙能做到的。

他这次下西洋,就是要梳理整个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成为东南亚各海岛之间的仲裁者,把整个局势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不管以后是把这些地区都纳入大明的疆域之内,还是让他们成为日本和朝鲜一样的附庸国,这些事都不用急着决定。

因为这里面还涉及到了一个宗教信仰问题。

如今东南亚各国,苏门答腊,爪哇,都已经确定了以绿教为国教的发展体制。满剌加,渤泥国也受到了绿教的深远影响。

唐朝与阿拉伯的怛罗斯战役,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战役。那一次战役,阿拉伯人从唐朝虏获了一些不起眼的工匠,但是就是这些工匠,给阿拉伯人带去了造纸术。

撒马尔罕和巴格达随即建立起造纸厂,一百年后,巴格达上百间的店铺都有雇用抄写员及装订工,甚至开始建立公共图书馆,包括首家向外开放租借书籍服务的图书馆。

随后,造纸术又从阿拉伯西传至北非、安达卢斯,在13世纪传至欧洲。

阿拉伯世界的统一和分裂,让阿拉伯人从南亚向西扩张到了非洲,欧洲,向东拓展到了整个东南亚地区。

从八世纪末期到十五世纪,这七百年间,阿拉伯世界的艺术家、工程师、学者、诗人、哲学家、地理学家及商人辈出。

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上保留并促进了艺术、农业、经济、工业、法律、文学、航海、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各方面的发展,并在基础之上对这些方面实施改革创新。

他们的艺术家、科学家、杰出人物及工人合力创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直接及间接地影响到各个大陆上的社会构架。

这就是后世闻名全世界的伊思兰黄金时代,一直到后世的二十一世纪,整个世界的文化疆域,都是从这个时代遗留下去的。

相反,因为大明放弃了交趾,导致了大明对东南亚失去控制。东方文明能够影响的区域,只有东北亚那一块,远远不及基督文明和伊思兰文明。

朱瞻基如果想要将东南亚这些岛屿纳入大明疆域,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驱逐其他文明对东南亚的影响,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如今的东王巴都葛叭哈喇他们其实已经受到了绿教的影响,只是如今还没有将绿教设为国教,这是一百多年后才会发生的事情。

因为如今的大明,远比绿教代表的文明更加强盛。

他们面对朱瞻基这个大明的太孙,一个个都非常谦恭,三王几乎是以卑躬屈膝的态度,共同向朱瞻基请安。

当朱瞻基那座需要用八匹马拉动的龙辇被吊机从船上吊下来,数十匹威武的骏马被牵引下来,还有那数千英武的仪仗兵,以逼人的气势摆开了阵势,所有人都匍匐在了大明的强盛文明之下。

这一切,都是他们根本想象不到的。

朱瞻基邀请了三王与他一起坐上龙辇,他们三人战战兢兢,推却不过,才在裙边那里坐下,有些得意地向着自己的臣民们挥手示意。

马蹄滴答声起,庞大的龙辇慢慢地向着霍洛城驶去。

因为木制的城门太窄,大明的士兵们有些简单粗暴地拆掉了霍洛城的城门,而三个王爷不仅丝毫没有见怪,还连声向朱瞻基道歉,认为自己的城市太小气了。

这个城市的确小气,城墙只有一米多高的土墙,上面是一排木栅栏,这样的防护简直若的可怜。

而他们的军队,更是可怜,大部分人手里都是铜制的长矛,只有少数将领级别的,才有一把铁刀。

马车来到了三王府,其实就是三座大宅院,还是以木制结构为主,只有一圈矮矮的土墙。三座宅院以品字形排列,在正中间的位置,是一座广场。

朱瞻基并没有“见怪”,反而细声安慰他们,邀请他们到大明去见识一番。并且向他们承诺,大明愿意在建筑,农业等各个方面,向苏禄国提供帮助。

三王喜不自禁,对待朱瞻基的态度更加卑躬了。

朱瞻基与三王的见面,就是在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友好气氛中展开,这一切却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大明的文武百官们对这样一个小国一个个都看不起,而苏禄国的臣民们,却认为理所当然。

他们看到大明的舰队,看到天朝上国的威武,文明,已经为之倾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