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思想(第2/3页)

等众人都出去了,朱瞻基请郑和来到了一楼东侧的茶室,在面向花园的竹椅上坐了下来。

“滇国公,孤改变了主意,这次下西洋,你跟孤一起行动,右路军让王景弘和朱真率领。”

郑和刚才听到了朱瞻基的话,就有了一些心理准备,他迟疑了一下,开口问道:“可是臣有不妥之处?”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非滇国公之过,而是孤另有考量。滇国公四次下西洋,在南洋和西洋都相当熟悉,而且与这里的各国国主,部落首领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但是,这恰恰也是孤担忧的一点。”

李亮拿硝石结冰,冰镇了一个西瓜,切成薄片,亲自端了上来。朱瞻基拿过来了一块,大口地吃了起来,郑和却摆了摆手,示意自己不吃。

“殿下,臣有一事不解。”

“说。”

“从殿下的麻喇迦政策,臣已经看出了殿下准备改变大明以往对南洋各国的政策,不在意安抚为主,而是准备加强控制,让南洋各国百姓更认同我大明的统治。”

朱瞻基吃了一块,就不再吃,吩咐李亮道:“给马良媛她们端去,她们女人喜欢这些甜食。”

然后他才又回头说道:“我有一疑问想问滇国公,大明虽然名义上是南洋诸国的上国,但是各国各自为政,除了上层人物知道我大明,那些百姓有几人知晓我大明?又有几人认同我大明?”

郑和沉吟了一会儿说道:“除吕宋,渤泥国,旧港之外,无不是见风使舵,只想占便宜之辈。”

朱瞻基反倒吃了一惊,他以为郑和会掩过饰非,却没有想到他竟然能直接坦陈。

“所以,大明对南洋各国的政策,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孤早年间就在准备这次西洋之行,目的就是为了让各国真正变成我大明的属国,让我大明的光辉照耀各国。这个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一手拿着糖,一手拿着刀枪。听我大明令者,给一块糖吃,不听者,刀枪逼之。”

“殿下是认为臣对南洋各国太过于宽宥?”郑和苦笑道:“殿下却不知臣之所想……”

朱瞻基摊开手说:“我是主帅,你是副帅,所以孤现在希望与你开诚布公,达成一致。现在我有足够的时间,来听你说。”

郑和见朱瞻基如此说,一时之间反倒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了。他沉吟了好一会儿说道:“和自永乐元年就开始出海,这十五年见走遍了中州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但是再也没有见过一个国家有我大明强盛,富饶。臣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个世界一直要有战争,为什么就不能和平相处?但是发觉,只要有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民族存在,战争就会永不停止。以前的大明并没有绝对优势,只是一个草原,就让大明束手无策。但是自殿下将火枪改进,并且能大量生产,如今的大明就有了统一中洲大陆的能力。如果这些国家全部都处于大明的统治之下,是不是,以后就不会再有战争了呢?所以臣对殿下的计划不仅没有半点意见,还非常支持。以前臣只能听陛下的命令,以安抚为主,不会插手南洋各国的事务,但是如果把这些国家全部变成大明的疆域,由我大明颁布法令,万民莫有不从,那天下也就没有了战争。”

朱瞻基听到郑和的话,真的有些傻眼了。没有想到,在几百年前的这个时代,竟然就有了郑和这样的和平主义者。

他已经完全摒弃了国家,民族,宗教,成了一个真正的泛爱主义者。

朱瞻基忍不住说道:“想法是好的,但是很难实现。”

郑和问道:“为什么?”

朱瞻基最喜欢这种经验碾压,这是他比这个世界上的人唯一强的一点。不管是智商还是情商,后世的人并不比古代的人更强,唯一强的就是经验和多了几百年的阅历。

“首先,这件事要分开来看,一面是其他各国对大明的接受程度,一面是大明具备的管理条件。而这两方面,还都要包括个人与团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首先来看各国对大明的态度,不要说南洋各国和远隔千山万水的西洋各国。仅以鞑靼为例,不是一个民族,不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与大明的融合就有着根本的矛盾。因为距离近,所以大明可以慢慢地影响鞑靼,利用北明山铜矿的利益,将大明和鞑靼联系在一起,但是这并没有解决两个不同民族之间的根本矛盾。

当初的蒙元实行不同等级的管理模式,这已经被证实,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愿意当低等人,这样只会引起不断地抗争。

这只是从大的方向来分析,而具体到了细节方面。大明的管理,鞑靼的管理,都是由个人来实行的,是人就会有私心,就会有自己的利益。不是每个大明人都会维护大明的利益,特别是在大明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相互冲突的时候。

其次,我们再来看大明具备的管理条件。如今从大明传达一条命令到漠北,就需要一个月,而从大明传达一条命令到南洋,不是顺风期间,就需要三个月,而到西洋,更是需要一年多。任何一条命令,传达到西洋的时候,可能早已经过时。

而且,大明的层层管理人员都有私心。这种距离和时间带来的管理难度,会让原本利民的政策,到最后变成了害人。前宋王安石变法,青苗贷本来是利民的,可是最后变成了害民,这就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这样的例子简直太多了,许多时候,朝廷的政策在州府还能执行,到了县城,就已经变的面目全非。而到了乡镇,只能靠乡老来自我管理。

这还是在大明境内,出了大明,朝廷根本管不了。所以我说滇国公的想法是好的,却不合实际。”

“那就没有解决的方法吗?”

“当然又,但是那要建立在改变如今大明的纵向管理制度上。”

这又是一个新名词,郑和有些听不懂了。“什么是纵向管理制度?”

“简单来说就是上下级的管理模式,朝廷下令,然后从六部到地方,再层层传达下去。”

郑和疑惑地问道:“不这样管理,还怎样管理?”

朱瞻基笑了笑,不再跟他解释,而是又回到原来的问题说道:“因为条件的不成熟,所以大明的管理基本上还是要依靠各地的自我管理。但是,大明必须要在外交,贸易,还有文化方面占据主导作用。这也是我在南洋开始推行汉化政策的主要原因,首先,我们要让所有人都开始说大明话,写大明字,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听懂我们的命令。”

郑和的思路终于正常了,叹道:“臣明白了,欲速则不达。大明首先要做的是建立一套举世皆行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