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文明地抢劫(第3/3页)

华人为什么在南洋站在最上层还一直被欺负,后世为什么华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不受待见,这都是因为文明的影响力从来没有被接受过。

儒家在东方是立国之本,但是抛开少数几个东亚国家,有谁知道什么是儒?

后世国家强盛以后,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东方文化融入世界,但是举步维艰。相反,因为经济发展起来了,占便宜的人倒是不少。

朱瞻基想要推动全球殖民,让华人占据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光是打打杀杀是不够的,更主要是推动东方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力。

如果后世的不管白人,黑人,都能遵循东方的那一套行为准则,这才是最大的成功。

四月的波斯湾已经炎热无比,特别是船上更是闷热。

朱瞻基平日都不会待在船舱里,特意在三层甲板上建了一个凉亭,在这里面办公。

“今日从当地又招收了四百人工,专门打磨炮弹。但是这里的石匠都是生手,炮弹的生产至今还没有补足需要。微臣已经下令征召更多的人手,加快打磨炮弹的速度。”

一场海战,就把大明准备的炮弹打出去了三分之二。如今的炮弹打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专门的机械,几乎全部靠人工。

在大明这件事并不难办,有专门的石匠,一个学徒用凿子凿出大致的形状,一个老石匠打磨,两个人一天就能生产四个合格炮弹。

但是到了这里,一人一天连一个合格的都难以生产出来。

黄渊一开始根本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导致了现在效率缓慢。

朱瞻基却并没有怪他,开口说道:“这个问题我一开始也疏忽了,当时只想到要备足火药,只想着石头到处都是,随便找一些人就能造出来。既然需要一段时间来打磨炮弹,那么我就让郑和率领一支舰队去天方吧……”

“给他们半个月的时间就够了,半个月内,一定能够补足炮弹。”

朱瞻基最近也被一帮大食人烦的有些火大,他们大多是想借用大明的力量,灭了黑羊王朝,把巴格达收复了还给阿拉伯人。

但是这件事朱瞻基当然不会同意,黑羊王朝现在跟帖木儿国正在闹矛盾,敌人的敌人,暂时留着是最好的。

没有足够的好处,大明才不会动刀兵。

至于说这里的石油,现在连内燃机都没有,石油有个屁用啊。朱瞻基到老都不知道能不能生产出合格的内燃机,这些问题他大不了以后记在遗书里,让子孙后代警醒一点就好了。

还有那个苏伊士运河的问题,他也根本没有想要开通,宁愿让大明舰队绕过整个非洲去欧洲。

如果开通了苏伊士运河,那大明占领了南非一带,不是就没有商人愿意走了嘛!

许多决定都会涉及到后世的发展,在南非一带还没有开发出来之前,苏伊士运河绝对不能开通。

至于以后,他管不了那么多。

得到消息的郑和率领了两千大食人,还有一支舰队前往天方,这里也就是后世的麦加。

朱瞻基当然不会去,他要是去,除非是平了那里。

在郑和他们离开以后,朱瞻基在当地发布通告,招收精通西语的人才。

这些人在东方很难遇见,但是在这里却不少,特别是一些商人,除了希腊语,还精通意大利和西班牙语。想要找拉丁语系的人才,还是比较多的。

想要招聘这些人根本费不了多大的耗费,一人给他们一袋香料,就能用他们半年时间。

所以朱瞻基一下子就招了一百多人,安排在了舰队里面。

唯一麻烦的是,他们中的人精通各国语言,就是不通大明话,所以还是需要有人从中翻译。

朱瞻基也试着跟一个精通西班牙语的商人用西班牙语交流了一番,两个人经过了半日的对话,才算是勉强能交流。

古西班牙语与后世的西班牙语虽然在结构上变化不大,但是单词和发音,有许多都不一样。

而他第一世最早是在智利学的西班牙语,与古西班牙语同出一脉,只是单词和发音的问题,如果不追求语速和交流的速度,勉强是能通话的。

而他说西夷话,当然是背着其他人,只有几个贴身的太监知道。

随后,他就让人安排了几个精通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的商人,让他们每日来教自己学外语。

从这里到欧洲,少说也要几个月的时间,他又有底子,等到了欧洲,基本对话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英语,他不准备去“学”了,现在英国上层人都还在说法语,英语根本没有几个人说。

如今的欧洲,拉丁语是通用语,意大利语也可以,最不济会法语也可以。

朱瞻基前世会西班牙语,对同语系的意大利语会一点,所以学起来不难。

至于法语他会的很少,也根本没有兴趣去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