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海权论(第2/3页)

听到朱瞻基说一派胡言,金纯的眉头皱了一下,他对经济不太懂,但是也知道历朝历代的百姓收入,税赋都在一直变化,想反驳也反驳不来。

他皱眉头不是因为朱瞻基的话说错了,只是认为一派胡言有点说的太狠了。

“在孤看来,经济就是对财货的管理,是对百姓生产、使用、处理、分配一切财货过程的总称。从小的方面说可以指一个百姓家里的家务管理,大的方面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赋,消耗的概括。在这过程中,皇室,官员,百姓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的各项活动都包括在里面。生产是这一过程的基础,分配是这一过程的结束。我大明虽然只统管大明一地,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命脉,那就等于我大明的经济力量也衍伸到了其他国家。”

这个时候,最激动的是负责会议记录的黄渊,他弃文从武,但是对打仗没有兴趣。他从军只是想让家族力量增强,有更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从他到了海军总部以后,主要负责的就是后勤工作,对各种物资的供应,调配,在别人看来是繁琐无比的事务,但是对他来说,却乐在其中。

而他也是对朱瞻基说的这方面内容感触最深的人,恨不得会后就跟朱瞻基就这方面的话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第四,是文化力量的展现。这一点是所有人都疏忽了,但却绝不该疏忽的一点。

以我大明此前的四下西洋为例,滇国公劳苦功高,与三十九国进行了密切往来,让他们拜我大明为宗主国,朝贡大明。

但是滇国公却疏忽了文化的重要性,以至于十几年来,这些国家只是名义臣服,对我大明依旧离心离德。

既然为我大明属国,当以说我大明话,写我大明字,守我大明礼为荣。但是在南洋一带,却是绿教昌盛,百姓只知学大食文字,守大食礼,视我大明儒家学说为异端。

如此离心离德,有好处的时候他们就靠过来,没好处的时候,恐怕就要视我大明为洪水猛兽。若人人都与我大明百姓一样,说大明话,写大明字,守大明礼,百年以后,南洋那些小国才真正成为我大明的属国。”

郑和有些汗颜,看朱瞻基的话告一段落,他忙抱拳说道:“老臣惶恐……”

朱瞻基宽和地安慰道:“孤并不是怪罪滇国公,其实孤对滇国公所为依旧心怀敬意。否则也不会任你为东征副帅,海军总监,现在又擢升为滇国公了。”

这一点的确是让无数人都羡慕不已的,一个宦官,能得到皇室的重用,已经是侥幸了。但是郑和不仅得朱棣重用,现在又受朱瞻基重用,这可是整个历史上都少见的荣宠。

以一个宦官封公,在他之前只有三人,还都是毁誉参半之人,只有他真正没有一点恶誉。

话锋一转,朱瞻基又回到了海权的内容上。“说一千道一万,想要发展海权,就必须要有超卓的基础与实力,没有强大的武力,根本无法实现。而且海权的体现,也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小心翼翼的考量,要讲究策略和方法。”

“定海公,关于这方面,可有何指教?”

朱真身为海军第二舰队总督,此次下西洋的海军总兵大臣,发展海权,当然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他之前也随郑和三下西洋,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对世界的清晰认识。

听了朱瞻基的话,他站起身说道:“如今我大明船坚炮利,已经彻底改变了海战的模式。但是经过在忽鲁谟斯的海战,臣也有些新的考量。”

“讲!”

“我大明海船已经是世界第一等海船,但是只有硬帆,已经不能满足航行需求。以前我大明海船仅仅在赤道以北航行,只是偶尔去一下赤道以南的满者伯夷,但是这次到南洲,以及来西洲,可以看到,硬帆在逆风条件下,比不上大食人的软帆。一趟南洲,就耗费舰队半年时间,来西洲,半年时间我们都还没有抵达目的地,所以船帆的改进,刻不容缓。”

坐在高台龙椅上的朱瞻基坐直了身体,靠着扶手,俯视着台下的朱真道:“欲先攻其事,必先利其器,此乃佳策。”

得到了朱瞻基的赞许,朱真信心更浓了,又道:“其次,如今我大明火炮发展迅速,但是船只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的炮火攻击。在忽鲁谟斯一战,因火炮后座力太强,不少战舰战后甲板都受损严重。今后也应当在甲板设计上进行改进。”

大明的大型福船,大宝船是如今世界上最大的船,船只的设计也走在世界的前端。以朱瞻基的旗舰为例,在船体甲板上都还建有城墙,即使接舷战,敌人也很难攻上甲板。

但是,再结实的木船依旧是木船,木制甲板对火炮的后坐力抵抗性不强,是一个大问题。

朱瞻基当然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制作炮台轨道,利用弹簧缓冲。

只是他不是神仙,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件事一直到出现问题,他才想了起来。

他点了点头说道:“舰船改建,等这次回了大明,孤就会安排工部与内监营造司共同解决,对大明如何赢得海权的具体过程,可有良策?”

朱真又说道:“如今我大明在火炮,船只上面已经有了巨大优势,剩下的,主要就是如何抑制其他力量,稳固自己的优势。纵观世界地图,自我大明一路西行,有数十处重要关卡,这些地方看似不重要,但是对我大明来说,占据这些地方,就能控制其他国家的船队的发展。”

朱瞻基看了郑和一眼,笑道:“哈哈,正如孤意!”

没有人比朱瞻基更清楚,海上基地对一个国家海权的重要性。他跟郑和提起的时候,郑和还有些觉得不划算,有些反对的意思。

但是朱瞻基也知道,郑和才是真正的帅才,朱真虽然一件更合他的心意,但是也只是将才。

因为郑和是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从国家立场上来分析这个问题。在数万里之外设置一个基地,将士远离故乡,耗费巨大,只为了战局一些海上优势,得不偿失。

而朱真是一个纯粹的将领,他不会考虑其他方面,只是从战事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抛开历史的经验来说,郑和的意见才更符合一个为政者的利益,一个国家的利益。

朱瞻基故意问道:“我大明要是占据这些关卡,耗费巨大,可有良策?”

朱真果然没有话说了,他躬身说道:“臣愚鲁……”

这个时候,黄渊突然站起身来,朗声说道:“殿下,臣有一策。”

众人纷纷侧目,黄渊虽然备受重视,但是毕竟只是一个守备。他能参加战场会议,主要还是因为他在担任会议记录,也就是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