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朝议(下)(第2/3页)

而他却在民间获得了“爱民如子”,“活菩萨”的美誉。

以他建筑专家的身份来说,他最适合的就是工部的官员。以他心善的性格来说,刑部尚书根本不适合他。但是他这样的外行,偏偏坐在了刑部尚书的位置上。

而像他这样的人,整个朝廷比比皆是。论起专业来,除了太医院的医生,工部的工匠,刑部的捕头,这个国家几乎没有专业人才。

所有人担任不同的官职,唯一需要做的,不是加深自己的专业素养,而只是看前面人怎么做的,然后照葫芦画瓢。

朱棣一开始也不觉得有什么错,但是跟朱瞻基就专业问题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进行了几次讨论,才发觉这里面的好处。

但是关键问题还是,根本没有需要的人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选拔制度的问题。

那些内监的财会人员,甚至大商户家里的账房,随便哪一个出来,恐怕都比户部一大半官员要强。

那些官员除了饮酒作乐,拉拢关系,揣测上意,许多简直都是废物,他们离开了小吏根本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

但是偏偏是他们身居高位,坐享其成,还要指点江山。

现在,朱棣妥协,同意大朝会上给他们这个机会。

不让他们指点还不行,因为他们就剩这点作用了。

这看似一件小事,却涉及到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从教育制度,到人们的意识,都需要改革。

这可比朱瞻基研究内燃机,推进工业革命还要难的多。

而这个时候,诸位大臣看到朱棣“退让”,心里也舒服了起来,脸上一个个轻松了许多。

这幸亏是朱棣,哪怕就是朱瞻基登基当了皇帝,想要让大臣们轻易让步,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朱棣用几十年的时间杀了无数人换来的“尊重”。

蹇义脸上也轻松了起来,面对这样一个强势的大帝,想要争权,还不能得罪他,要吹捧他,蹇义也难啊!

蹇义一躬身,这才又说道:“朝中大臣大多并无私怨,却因为朝政分歧,导致水火不容。故此法则限定就事论事,乃是明政。只是若当时的决定是错误的,难道就不能反悔了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有过改之,无则加勉’,有错误当应反悔,改正,而不是不闻不问,掩耳盗铃。”

朱棣觉得寒气入侵,自己的膝盖疼的厉害,用手捏着疼处,吩咐道:“给朕加一个火盆来。”

王彦立刻让人安排,他这才又说道:“旧疾复发,朕无心辩论。就由瞻基替朕与爱卿驳论一番。”

蹇义看了朱瞻基一眼,才向朱棣躬身道:“遵旨……还请殿下以教。”

朱瞻基回头看了一眼朱棣,见他轻轻点了点头,面色不太好,顾不得担心他的身体,起身跟他回了半礼才说道:“蹇尚书方才可能没有看清后续的细则……朝廷凡是做出的决议,都必须严格遵守,维护朝廷的法统。所以才不让一些人老调重弹,但是并不是就代表明知道是错的,还要将错就错。凡是一件决议,在跟大明律形成了冲突,或者是已经变的不合时宜了,都可以提请修改。”

蹇义点了点头,又说:“纵观法则全文,一环套一环,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规则。但是,正因为太严密,导致了主从不分。平衡是朝堂稳定的基础,但是一味的平衡,却让诸位大臣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这又是儒家经常用来自圆其说,凸显自我价值的一套。

前面他们要求每个人都有建议的权力,不能限制他们只能在职权范围之内才有权力。但是现在,因为在其中找不到重心,凸显不了等级,他们又不依了。

朱瞻基笑了笑,故意说道:“蹇尚书,如果不允许其他人对自己的工作指手画脚,岂不是更好?”

蹇义立即说道:“殿下此言谬矣,这不是跟怕噎着就不吃饭是一个道理了?我们不能断绝言路,这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但是又必须建立明确的规则,才能让所有人找到自己的位置。”

朱瞻基笑道:“孤当然知道,只是跟蹇尚书开个玩笑,蹇尚书未免太没有幽默感了。”

朱棣一下子没有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朱高炽不满地瞪了朱瞻基一眼,轻喊了一声他的名字。

许多大臣也是忍俊不禁,只有蹇义一副懵逼的模样。他可没有想到,在这严肃的朝堂,会有人跟他开玩笑。

朱瞻基笑道:“孤用缜密的逻辑思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规则,你以为孤会忽略这一点吗?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孤与皇祖父都想给你们更大的权力,更大的空间,让这件事变的更加符合你们的期待。”

虽然觉得事情似乎不该是这样的,这不是他期待的答案,但是蹇义因为不了解朱瞻基,所以根本猜不透朱瞻基的心思。

“殿下此言怎讲?”

朱瞻基向前走了一步,手扶着有些冰凉的汉白玉雕的护栏,摸在了一颗龙首之上。他居高临下地看着比自己矮了二十厘米,又站的比自己矮了半米多的蹇义,又将视线在一片人头的大殿中扫射了一圈。

许多大臣登时都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压力,蹇义感觉,只有在面对愤怒的朱棣的时候,才感受过这样的压力。

朱瞻基大声说道:“因为皇祖父不会来做这个平衡者,整个朝堂的平衡,需要你们自己来平衡。整套法则,虽然是由我撰写,皇祖父发起,但是,谁来推行,如何推行,需要你们自己来安排。你们今天回去之后可以好好地看一遍整个法则,然后在腊月二十八封印的这一天,要给皇祖父一个人事安排结果。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那么皇祖父会直接指定各项议事人选。”

台下登时一片哗然,众人都有一种石破天惊的感觉。从古至今,虽然大臣们一直在跟皇帝争权,但是从来没有想过皇帝会直接放权。

蹇义却越发有些疑惑了,不该是这样。既然是用这套法则来限制他们,虽然他们争取了一些权益,但是这毕竟是给他们套上了一个枷锁。

可是现在,太孙竟然直接说,这套法则由他们自己推行。这样他们跟以前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啊?

不对,枷锁如果是他们自己套上的,以后违规了,皇上自然轻饶不了他们。

还有……

蹇义立即又打开手里的法则,注意到了自己刚才忽略的一个角色,那就是主持辩论的议长。

他原以为,这个角色是皇上来担任,但是现在,如果按照太孙的意思,是要让他们自己选出来……

今天腊月二十四,距离腊月二十八还有四天,四天的时间,想要让朝堂的数百大臣,选出这个人,岂不是要闹翻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