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局势与大势(第3/3页)

徐达,常遇春,汤和,蓝玉,随便拉一个出来都能压制住一大批文臣。文臣在朱元璋时代,比武将的势力要小一大截。

但是随着国家稳定,老一辈的武将被杀的杀,老的老,死的死,新一代的武将们根本比不上老一辈了。

但是文臣不一样,随着国家的稳定,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大,经验也是越来越丰富。

到了朱棣时期,随着朱能的死去,就只剩下一个张辅,一个沐晟还有一点政治头脑。

沐晟驻守云南,张辅现在也驻守到了交趾。在如今的大明朝堂上,原本武将制衡文臣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文臣势力越来越大。

朱棣没有办法,只能扶持宦官来帮助武将们制衡文臣,这也是永乐时期,宦官势力大盛的根本原因。

朱棣的七大太监,除了一个李谦是汉族,两个回族,两个女真,两个蒙元人。这不仅仅是因为异族没有依靠更加忠诚,主要原因还是他们对文臣的忌惮更少。

朱瞻基最开始还不理解,为什么朱棣喜欢用异族,但是真的融入了这个时代才发觉,不能用后世的思维来考虑问题。

在后世,国家,民族,已经成为了一种普及的思想教育基础。

但是这个时代,虽然民族的概念已经形成,但是根本还没有国家的概念。

不管是哪个民族的人,他们不会忠诚于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只会忠诚某个人。

王彦原名王狗儿,王彦这个名字就是朱棣给起的。他原本是女真人。但是在永乐初期,他担任辽东镇守太监,杀起女真人来一点也不手软,反倒是杀起汉人,还要考虑更多一点。

对他来说,女真算什么,谁对他好,他就忠诚于谁。

除了郑和这样的泛爱主义者,其他的几大太监无不是如此,他们忠诚的是朱棣,是皇上,而不是大明。

这主要就是国家观念意识还没有觉醒。

实际上,国家意识的觉醒,真正算起来,要到二十世纪的满清结束时期,到抗日战争开始,才真正成熟起来。

所以,这种家天下的时代,计较哪个人是哪个民族,毫无意义。

话说回来,如今武将的势力衰退,不是哪个人的原因。而是因为战争少了,历练少了,更因为武将们面对政治倾轧少了。

宦官势力大盛,是皇帝的扶持结果,也是因为他们控制了国家的经济。

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跟文臣是天然的对手。

因为文臣们需要的是治政,他们就必须掌握经济话语权,而不是仅靠税赋精打细算过日子。

所以才会有了土木堡之变,勋贵武将集团被一网打尽,大权全部落入了文官集团的手里。

以后的结果历史上哪怕粉饰太平也掩盖不住,土地,金钱,全部流入了文官集团势力,他们富的流油,百姓和国家却穷的叮当响。

朱瞻基哪怕现在是支持发动西征战争,也要防止文官们在这方面的动作。

他们或许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想法,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会让整个局势向那个方向发展。

这是一种大势,而朱瞻基就是要进行平衡。

这才是一个皇帝必须要做好的,其他的都是细末枝节。

不能因为要打仗就疏忽了控制局势,也需要从这次战争中,扶持更多的武将势力。

但是朱瞻基并不乐观,因为现在的武将中,能打仗的人不少,但是具有政治能力的武将,少的可怜。

在朱棣给朱瞻基列出的武将清单中,沐晟和张辅都赫然在列,这也说明了朱棣现在非常倚重两人的能力。

沐晟朱瞻基不太了解,这些年也就见过了两面。他已经位极人臣,当然不需要再专门来讨好一个孙子辈的。

但是张辅朱瞻基不准备将他放出去,也不准备放他回交趾,而是准备要把他留在京城当做镇宅之宝。

而且朱棣倾向于让柳升带领北路军,朱瞻基也不赞同。他从掌管神机营开始,是大明火器发展的大功臣,也具有很强的作战能力。

但是北路军的主要作用不是打仗,而是身负笼络西北各国,各民族的重要的任务。从这一点上来说,郑亨比他更合适。

这些年,郑亨率领十万骑兵驻守北明山,虽然没有打仗,但是能够把被打败的瓦剌,还有怀有异心的鞑靼都套上了缰绳,这种政治手腕才是一路主帅真正需要的。

用了三天的时间完成了这方面的计划,朝廷也就迎来了永乐十七年的最后一次大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