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各方(第2/3页)

这些人全部都是太子的死忠份子,虽然这个时候将他们抓起来实在太不给太子面子。

但是在朱棣看来,所有居心叵测之辈,都不能轻饶。什么父子之情,相比天下,根本不值一提。

杨士奇这次倒是没有沾染上麻烦,这让朱棣还有些奇怪。

在他看来,杨士奇这个人才应该是背后的主谋。但是这一次,他反倒是劝阻了多次,不让其他人有任何行动,只是其他人并没有听他的。

看到其他人被皇上毫不留情地抓进了监狱,杨士奇并不奇怪,朱棣这个皇上一直以来就是一个独断专行的皇上,任何人想要阻拦在他的面前,只会被他碾压粉碎。

他心寒的是朝中的文臣们,竟然一个个也都无动于衷,根本不在乎是不是太子监国,甚至是不在乎他的死活。

这也让他看清楚了朝中的局势,他原本以为的太子天命所归,不过是一场笑话。

他们支持太子,不过是因为太子是长子,是太子。他们支持的仅仅是伦常!

太子体弱,让太孙监国,这是天经地义,所以根本没有大臣愿意跟皇上对着来。

但是他们也不好好想想,到底是什么原因才让太子吐血病重的。

不过他一个五品大学士,又没有职司,太子病重,他的面子就没有人给了。

短短三日,他就体会到了世态炎凉。

如果太子能够监国,想必他现在已经门庭若市了吧!

相比他的失落,他的儿子杨道倒是显得颇为自得。

连杨溥都因为其他人蛊惑监生闹事,被抓了起来,只有他的父亲因为他的劝阻没有参与其中,这怎么能不让他开心呢?

即便太子不病危,他也没有希望执掌朝政,现在他又病危,只不过是让太孙监国变的更理所当然一些。

如今,他已经被擢升海军第一舰队新江口水寨实印千户,下辖千人,一艘一级战舰,四艘二级战舰,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不过,他遗憾的是这次皇上抽调的兵力大多是其他三支舰队的老兵,他这次是没有机会去西征的了。

有人失势,自然就有人得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彭城伯张昶就是这场风波中最大的受益者。

他虽然是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不过却没有领兵权,只能在京城当一个富贵闲人。

相比之下,他的弟弟张升,因为官至金吾卫指挥使,手里的实权比他还要大一些。

但是,从二月初一的大朝会上,太子要被打发到西北,然后又吐血,他这个太孙的亲舅舅,家里就开始变得热闹了起来。

一代天子一朝臣,虽然现在朱棣还没有死,但是他要西征,这一去就是两三年。

而他的年纪已经六十,又还能当几年皇上?以他对太孙的宠爱,现在就要开始给太孙铺路了。

张昶身为太孙的亲舅舅,待太孙执掌大权,肯定是要被重用的,别的不说,只要把中军都督府左都督的职司变成实职,就已经登上了大明最显赫勋贵的级别。

不过张氏一门都是本分人,他们不仅没有嘚瑟,反而因为太子重病,干脆闭门谢客,不敢有任何张扬。

所有这一切,都被朱棣和朱瞻基看在眼里,谁在折腾,谁在高兴,谁又在高一些小动作,他们都一一记了下来。

谨身殿内,朱棣在一张白纸上面写下了密密麻麻的字,丢下了笔。“将这份清单给内阁杨荣他们,让他们重新拟一份旨意。”

李谦小心翼翼地将整张纸揭了起来,不敢细看,只等墨迹干了,将纸卷了起来。

……

……

这里是二月的漠北,在南方大地已经逐渐回春的时候,这里依旧冰雪覆盖,寒冷刺骨。

一串马车夹在长长的运送粮食的队伍中,在宽阔的水泥路上平稳的行驶。

这几年来,北明山铜矿的开发逐渐进入了旺盛期,每一天,都有大批的铜矿石从北明山运到开平前屯卫。

这些矿石在开平前屯卫提炼出金铜,然后又运到大明。

而这些运输矿石的马车都是特制的,结实异常,它们能运矿石,自然也能装大量的粮食。

向南运送矿石,向北运送粮食,就成为了这条几千里长的水泥路上最耀眼的风景。

每隔百里,大明都设置了维修点,防卫点,这些车队在路上也根本不怕遇到有些不长眼的来抢劫。

实际上,这几年,土匪,马盗已经越来越少,他们也不敢对官道上的车队下手。

武安侯郑亨虽然是个和气的人,但是打击马盗不遗余力,并且把责任划分到了每个超过千人的小部落。

不论有哪个部落参与劫掠,都会遭遇最残酷的打击,绝不留情。

与此同时,大明也大量让利给了这些部落,比如开平前屯卫那里的煤矿,就全部交给了兀良哈部落。

而北明山这里的矿石运输,也让鞑靼部落参与了进来,大明给他们的人提供马车,让他们也能通过运输矿石赚取利润。

而瓦剌部落在马哈木父子被鞑靼部落擒获,送给了大明以后,他们大部分也都逐渐归顺。

郑亨让他们参与进来了矿山的挖掘,如今的北明山矿山,所有的矿工都几乎是异族人。

当然,他们也不是瓦剌人和鞑靼人,而是两个部落从北地擒获的色目人,西夷人,女真人。

这些人被他们灭族,擒获之后,全部运到了北明山开矿,他们根本不需要工钱,只需要喂饱就可以了。

大明给他们的工钱,让他们全部都自己收了起来,赚的盆满钵满,这也让他们有了更大的兴趣到处杀戮和抢人。

传旨特使,御马监少监海寿坐在马车中,看着越来越多的车队,饶有兴致。一下午的时间,他都遇到了两起“车祸”,这样的事情对他来说,很是稀奇。

“距离北明山还有多远?”

“还有四十余里,以现在的速度,一个多时辰,天黑之前就能抵达。”

海寿是朝鲜人,早年是司礼监大太监黄俨的弟子,多年之前,他就荣升少监,但是随着黄俨的失势,他这些年的日子也不算好过。

黄俨是最早跟随朱棣的太监,早年间备受宠信,比如今的七大太监势力还要更早。

但是他跟世子朱高炽在靖难之前,关系就不睦。而与次子朱高煦、幼子朱高燧过从甚密,尤其是朱高燧,黄俨是他的死党。

燕王朱棣决定起兵的时候,黄俨与朱高炽就势同水火,并且多次陷害朱高炽。

在永乐初年,黄俨的势力大的惊人,朱高炽一直处处被压制。

但是,他生了一个好儿子。

他什么事都不用干,随着太孙受宠,原本势力滔天的黄俨因为跟他作对,影响到了太孙,皇上就疏远了黄俨,将他调到了中都守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