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尘埃落定(第3/3页)

朱棣对解缙却没有太多好感,他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在他看来,解缙这样的人,最好就是去教书,去写书,从政不是他该走的路。

但是他也知道朱瞻基的弱点是缺少文臣的支持,所以需要解缙这样一个招牌,所以同意了朱瞻基的意见。

但是封了解缙,所有人反而更激动了起来,因为辅佐大臣不可能是双数,只会是单数,现在有了十二个人,就还差一个人。

“兹命王彦为监国辅佐大臣,主宫廷事。”

许多人燃起的一丝希望迅速破灭,这次安排的顾命大臣,总体来说还是以稳为主。

除了一个解缙,其他人都是朝中内外大臣。

不过其他人也不心急,等到朱棣出征以后,再向朱瞻基投诚也不晚。

以朱瞻基的二十出头的年纪,最少可以稳定执政四十年,这可是真正的一时投靠,受益一生。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在接见了解缙之后,今日的大朝会就到了尾声。因为反对派被关进了大牢,今天的朝会举行的非常顺利。

文武百官依序离开奉天殿,但是十一位顾命大臣却被留了下来。

众人转到了谨身殿,在大殿中坐下,旁边还有几位内阁大学士。他们都是朱棣要带在身边的。

朱棣虽然出征,但是并不是说就不理政事。每个月,朝廷还要派人将一个月之内发生的事务,都一一禀报上去,遇到朱瞻基处理的不算妥当的时候,他还要重新决定。

不过,这只是一道程序而已,他如果到了帖木儿国,来回要半年,就是想要改变朱瞻基的决定,也已经晚了。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把朱高煦带在身边,真要是因为朱高煦惹了朱瞻基,被朱瞻基干掉,他也会心疼的。

在这场例会上,朱棣也开诚布公地与诸位大臣进行了沟通,要求他们精心辅佐朱瞻基。

而且从明日开始,每日早朝之后的午朝,就需要朱瞻基跟他一起来处理政事,其他大臣同样也要作陪。

一直到快散会的时候,蹇义问道:“陛下,那太子殿下那边如何安排呢?”

朱棣长叹了口气。“过几日他身体康复一些,就转到汤池别院去静养。”

众人明白了过来,这也彻底切断了太子想要参政,议政的路。

哪怕太子依旧留在京城,他除了能用太子的身份私下来压制朱瞻基,根本没有他议政的机会。

大臣们听了朱棣的安排,就不会受到朱高炽的影响,一切还是以朱瞻基的意见为重。

当朱瞻基的身影出现在了文华殿的门口,早就等在殿内的张氏和孙娴他们全部迎了出来。

张氏的嘴唇轻颤,用关切的目光在朱瞻基的脸上寻找着答案。

朱瞻基看着她,笑了笑,轻轻点了点头。

张氏登时吁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而她旁边的孙娴等人,却不敢像她这样露出笑容来,但是一个个精神一振。

所有人都知道今日的大朝会将要宣布一系列人事安排,重中之重就是朱瞻基的监国之位。

朱瞻基的位置稳了,她们的地位自然也就稳了。

“父王身体好些了吗?”

张氏还没有回话,朱高炽的内侍何纯就快步小跑了过来。“太孙殿下,殿下一直在等着你呢!”

朱瞻基跟张氏点了点头,随着何纯进了文华殿的偏殿。

这里原本是一处接见宾客的客厅,但是最近成了朱高炽的卧室。

今日朱高炽的精神看起来还不错,虽然依旧躺在床上,但是已经没有那种呼吸困难的症状。

看到朱瞻基进来,他用手撑了一下,想要起来,连忙被旁边的太医劝住。

朱瞻基来到了床边,扶着他起身,让太医给他身后加了一个垫子,让他靠的舒服一些。

“尘埃落定了?”

朱瞻基嗯了一声,打发了其他人离开,房间里面只剩下了李亮一人,也守在了门口。

“英国公,杨荣学士他们辅佐孩儿监国。不过处理政事上,孩儿还要仪仗父王,望父王身体早早康复。”

朱高炽摇了摇头,面容平静,看不出有失落,似乎一切都想开了。“你来之前,我跟太医还在说。这宫里虽然安宁,却还不如在下马桥那个医院里面方便。那里各种医生都有,不管什么病,都能找到最擅长的人。所以我已经决定,下午就出宫,住到医院去。”

朱瞻基还欲再劝,他却又说道:“从医院出来,我就直接前往汤池农庄,今日我已经派人去那边打理了。不过,在走之前,我还有一句话要跟你说……”

“孩儿听着!”

“孔家,一定要慎重对待,只能怀柔,不能力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