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朝议(第4/4页)

但是,这座高塔在后世早已化为废墟,在太平天国时期,为了防止清军借助高塔炮击金陵,太平天国炸毁了这座高塔。

这座高塔之所以造价昂贵,不是因为其建筑艰难,完全是因为朱棣的要求。

因为朱棣要求这座高塔除了主体结构用砖垒砌,外层全部要用琉璃装饰,并且亲自确定了高塔的样式。

永乐十年,朱棣下令在应天府南的聚宝门外,原本建于吴国赤乌三年(240年)的长干寺及阿育王塔遗址上,建造报恩寺。

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地基上先钉入粗大木桩,然后纵火焚烧,使之变成木炭,再用铁轮滚石碾压夯实,木炭上加铺一层朱砂,以防潮、杀虫。寺内有殿阁20多座,画廊118处,经房38间。

因为水泥的发明,让这座寺庙的建筑变的极其顺利,大部分建筑早已建成。

但是这座寺庙的重中之重报恩寺塔,如今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这主要是因为朱棣要求整座塔不使寸木,内外全部用各色琉璃构件衔接而成。

这座塔为八边形,共九层,通高78.02米,相当于26层楼房的高度。

琉璃塔所用的各种琉璃构件几乎每件的形状、尺寸、颜色和纹饰都有差异,因而制作和烧制极为不易。

不要说这个时代,即便是后世,用琉璃构件来建造一座这样的高塔,连楼梯扶手都是花纹契合的琉璃,可想而知有多艰难。

朱瞻基是实用主义者,他虽然知道这座高塔代表的意义远不仅仅是一座建筑,但是这样的劳民伤财之举,他其实不赞同的。

一座十万人的体育馆,耗资才二十万两,几年都能收回成本。

而这一座高塔,现在花了一百多万万两,建成依旧遥遥无期。这种皇家建筑也不可能像后世一样来收门票让人游览,建成之后别说收回成本了,光是维护每年又要耗资无数。

但是这是朱棣的要求,他也只能配合执行。

困难还是在构件的烧制上,烧出来的琉璃每一片的颜色都有要求,总共几十万份琉璃构件,这个工程的难度是非常巨大的。

听说烧制琉璃的经费又花完了,朱瞻基叹了口气,也只能又拨银二十万两,让工匠们继续烧制。

这件事可不能停,这是政治任务,乐意要照办,不乐意依旧要照办。

纷纷扰扰的大朝会在午时二刻,也就是后世的十一点半,终于结束。

经过了近五个小时的长时间商议,每个人都显得有些疲惫不堪。

朱瞻基还好,还能坐着,其他人都只能站着,那些六七十岁的大臣们,一下子站将近五个小时,许多人都显得很痛苦。

更让人难受的是,朝会期间是不能上厕所的,否则就是失仪。大臣们为了不上厕所,只能不吃东西,不喝水,这样下来,能不难受吗?

看到几乎所有的大臣一散朝,就匆忙地向着武英殿演武场那里的厕所跑,朱瞻基忍不住露出了一丝笑意。

他又在考虑,等体育馆建成了,以后是不是也再建一座议事大殿,让所有大臣大朝会的时候,也能都坐在那里议事。

不过这是后话了……

散朝的时候,他留下了大明银行总督陈瑄,户部尚书夏元吉共进午膳。

关于西北的赈济,不管是户部,还是银行,都需要全力配合,朱瞻基可不想因为哪一方拖了后腿,激起民怨。

何况,如果因此耽搁了西征,那才是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