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激动(第3/3页)

卡尔索利想了想说道:“其实相同之处还是挺多的,在架构上两者都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如果只能选择一样,我会说是对称。”

朱瞻基又问:“你们西方有回音道,我们东方会通过水缸,回音砖来扩音,这三者是否能够结合起来,形成更好的扩音效果?”

这次卡尔索利有些为难地说道:“殿下,竞技场太大了,如今利用铜管扩音已经是我们能想到的最好办法。我去参观过各家戏院,他们虽然能够在舞台下装上水缸来扩音,也能通过用青釉砖和架设拱形木来扩音但是都用不到竞技场这里来。”

在大明,其实人们已经知道通过共振来传音,不过扩音效果确实有限。戏台用水缸,好的戏院也会用青釉砖来建房子,然后在观众席的头顶上加一个凹型木槽来回音,但是对竞技场来说,这些技术的确不合适。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不是体育馆,我是想要建一座大殿,这个大殿需要能坐一两千人,并且要让说话的人的声音,让每个人都听得清。”

只需要容纳一两千人的建筑,卡尔索利看了看皱着眉头的吴中,回答说道:“殿下可否能给小臣一些时间,许多问题,我需要跟吴尚书进行验证之后,才能给殿下一个满意结果。”

“这件事不急,你下去之后好好研究,有什么需要尽管向工部要,孤只要结果。吴尚书,工部这边要好好配合卡尔索利。”

吴中躬身应是,却又说道:“殿下,应天府最大的戏院都能容纳七八百人,挤一下一千人也够坐了。如果只是两千人的大殿,完全不必用西夷那一套,臣都能建起来。”

朱瞻基说道:“孤要建的不是戏院,也不需要戏院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孤建这座大殿,是想作为以后大朝会的场所,让你们这些大臣也都能坐着议事。所以,这个建筑必须要宏伟,坚固,要能彰显皇家气派……”

吴中愣住了,随即鼻翼颤动了几下,眼泪竟然流了出来。

他普通一声就跪在了坚硬的琉璃地面上,俯首大哭:“殿下竟然会……殿下仁慈,爱民如子,老臣……老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的突然嚎啕大哭一下子把朱瞻基给搞懵了,再看到几个文臣都跪了下来,皆都称赞朱瞻基仁慈,无不感动至极的模样,他似乎有些明白了过来。

自古以来,帝王为了彰显皇家的优越,无不是在朝议规矩上颇为苛刻。

特别是自唐宋以来,儒家势力逐渐庞大,在唐代,大臣上朝还是跪坐着,到了宋代,有了椅子,反而变成全部站着了。

后世的满清抹黑大明,说大明上朝是跪着上朝,纯粹是诬蔑。

你让六七十岁的大臣跪几个小时试试看,腿还能要吗?

唐代以前,没有椅子,大臣们上朝都是跪坐,跪坐和跪完全不是一回事。

但是,朱瞻基提出给大臣们专门建一座议事大殿,让每个人都能坐着议事。这种概念完全不同了,是把大臣们放在一个平等地位了。

所以吴中这个有些僵化的老臣才会感动如斯,觉得朱瞻基实在太好了。

这个时候,朱瞻基当然不会放过拉拢人心的机会,上前一一扶起了几位老臣。

“奉天殿虽然气派,但是地方有限。大朝会的时候,那些四品以下的大臣只能在大殿外风吹日晒,遇到刮风下雨更是难熬。孤欲建一座大殿,能让所有京官都能舒舒服服地坐在那里议事,这也是为提高工作效率。孤还准备,在议事大殿上面建水塔,下面建茅房,不至于为了议事,连茅房都不让上了。”

吴中有些泣不成声,一直低着头不让朱瞻基看见他的眼泪。“殿下此乃仁政,圣举,老臣感激涕零。”

朱瞻基心里却暗笑不已。其实他虽然体贴大臣们站着议事辛苦,但是主要原因还是为了推行他的议事法则。

如今的朝堂上,议事法则的实施,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许多人习惯性地站出来反驳大臣的意见。

蹇义作为议长,许多时候也忘记了自己主持的责任,亲自与他人辩论。

建一个这样的议事大殿,除了皇上,就只有议长,还有某一件事的负责人才能上台讲话,就不会扰乱了讲话的秩序。

至于谁在台下闹,到时候自然有锦衣卫来对付他。

什么事都应该讲规矩,但是规矩不是一天建成的。只有用这样的硬件条件限制起来,所有人才知道应该按照什么样的程序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