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钦差(第2/3页)

百官都是刚听到朱瞻基的想法,哪有他想的那么周全。夏元吉深知这个殿下不打无把握之仗,也知道他虽然年轻,却老谋深算。

他不想直接抗命,只能用拖字诀说道:“殿下,此事乃是大事,非一日即可定下。臣需要召集户部官员,对此进行细致分析,才能给殿下一个答复。”

大明银行不管经营,只负责监管和金银转运。

大明发展银行则是主要负责官员俸禄,财政拨款等。

大明商业银行则是属于皇家的私人银行,内监用来赚钱的。

最开始,朱瞻基想的很好,给内监的银行起名商业银行,就是想要发展商业。

但是这个时代,没有人敢把钱往商业银行里面存放,除了跟内监做生意的商户,其他人有银子也不会往商业银行里面存。

三年多了,商业银行虽然发展的一直很平稳,但是规模扩张不起来。

朱瞻基就又想,干脆重新设立一家真正的商业银行,内监的这家商业银行改名叫皇家银行。

不过,不管是银行改组也好,新设也好,必须要把欠账给收回来。

重新设立一家银行,户部当然是欢迎的。

商业银行他们插手不了,就连发展银行,他们虽然担了一个名,但是也不能真正的控制。

发展银行是朱瞻基他银子组建起来的,虽然让户部侍郎郭资担任了提督,但是现在朱棣将郭资提升为了从二品,将这一部分业务剥离了出来。

重新设立一家银行,并且由户部来控制,要说夏元吉不心动那是假的。

但是,他更怕皇帝伸手,将这家银行的信誉彻底破坏。

散朝以后,他就召集了户部主事以上官员,对朱瞻基的提议进行审核。

这家银行要建,但是必须不能让皇上能直接插手。他们研究的对策,就是要斩断银行与皇室之间的联系。

但是朱瞻基也说了,只有大明银行才能控制金银转运,这就给了皇上插手新银行的机会,这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

通过大明银行,皇上能直接抽取新银行的金银啊!

相反,对于在大明各州府设置关卡,禁止民间金银流通,户部是支持的。

作为朝廷的钱袋子,他们当然希望收的税越多越好。

他们手里的资金越多,影响力也就越大。

可是对蹇义来说,他已经能看到朱瞻基这个举措带来的影响。通过控制金银流通,将天下财富由三家银行控制,这对朝廷的统治,有着决定性的帮助。

想到这一点,他就忍不住为太孙殿下的高瞻远瞩感到敬佩。

身为川人,蹇家虽然在巴县占了不少良田,却没有涉足商业,最多也就是在家乡卖点山林木材,土特产而已。

所以,限制金银流通,对他个人并没有什么影响。

受影响的是谁?主要就是江浙闽粤东南一带,专注商业的商户和官员们。

如今海外贸易发展如火如荼,想要出海,海关那一道税收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不交税,货物根本没有出口的机会。

但是如果货物不出口,没有商户愿意交一次税,哪怕税额不高。

当朱瞻基在朝会上的话被传了开来,整个京城都沸腾了起来,因为京城的商户,受的影响也不会小。

但是,纵观如今朝廷的各大堂官,几乎没有一个是东南一带的。

将范围再扩大到朱瞻基的近臣,也就一个金纯是江苏人,一个杨荣是福建人。

如今的朝廷可不是后世,东南官员占据了绝大部分,现在他们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所以朱瞻基的这条命令虽然许多人很难接受,却也没有人能直接反对。

对京城的百姓来说,现在最关注不是朝廷限制金银流通,而是承天门外大明银行总部那一车车归还的金银。

朱瞻基不发狠,勋贵们还有侥幸的心理,但是当他认真起来,勋贵们就开始心虚了。

四月十五的大朝会之后,第二日开始,归还银子的勋贵们运银子的马车,就把大明银行总部门口的大街,给全部堵死了。

银行的工作人员一个个累的半死,将沉重的金银转运到地窖。

这一车车的金银,着实吸引了不少百姓去看热闹,甚至有精明的商贩,挑着茶水摊,到那里去做生意,生意还挺好。

为了一点金银,要是被削去爵位,对所有勋贵来说,都是最大的惩罚。

他们引以为傲的就是自己身上的爵位,如果没有了爵位,且不说那每年的俸禄,光是失去了特权,他们就要开始没落。

所以,没有人敢在有侥幸心理,总认为法不责众。

当然,还有一些勋贵现在是还不起的,因为参与了南洋的贸易,在南洋船队还没有回来之前,他们现在并没有银子归还。

他们现在是最心急的,朱瞻基虽然给了一个多月的还款时间,可是如果船队不能顺利回返,那就完蛋了。

所以他们现在宁愿先去借贷,把银子还上,也不敢误了还款的期限。

京城的百姓在看热闹,他们才不会关心朝廷限制大额金银流通的事情,那些事跟他们这些老百姓没有关系,他们也根本拿不出大笔的金银。

能够拿出这么多金银的商户,他们现在还没有跟文官勾结上。朝廷的主要官员,也都不是来自东南,想攀关系都攀不上。

所以,他们注定是要被牺牲的对象。

杨荣是个很聪明的人,在四月十五一过,福建那边还没有接到消息的时候,就已经决定离开京城,前往北平。

他原本是准备跟薛禄一起出发的,但是薛禄要等第一批幼军训练完毕,才能出发,所以只能先走。

留在京城,他很怕家乡来人,求到他的面前,他就难做了。

杨荣从京城出发,乘海船前往北平坐镇。

而刘万也携带仪仗,从京城出发,沿着运河前往河南,从古运河前往彰德府。

这一次出发,刘万不仅带着多达三十三人的仪仗,还特意从宫中带了两个宫女,其中一个,就是他曾经的救命恩人蔡玉蘅。

他现在是朱瞻基身边的大红人,蔡玉蘅不过是庄奉仪身边的贴身侍女,连中层都算不上。

庄奉仪知道了自己的侍女与刘万的关系,喜出望外,刘万问她要人,她不假思索就同意了下来。

蔡玉蘅虽然在家也算是个大小姐,但是进了皇宫,就是一个无根飘萍。

从跟刘万重逢,她对刘万早已经没有了印象。刘万对她的心意,她也明白,但是一直没有拿定主意。

宫中结成对食的太监和宫女不少,像刘万这样正值当年,又是殿下身边红人的少监,一般的宫女想靠都靠不上去。

玉蘅不是想吊着刘万的胃口,实在是她之前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