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改变(第2/3页)

他感觉自己的灵魂一下子飞起,整个人浑身发软,却又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

他忍不住紧紧地抓住了于谦的手臂,激动说道:“廷益兄,谁说太孙殿下无才?殿下这是大才啊!”

于谦也很是激动,点头道:“是,不要人云亦云,若是殿下无才,陛下如何会让殿下直接监国。这几句话说的真好,当浮一大白。”

王乾看着这几句话,眼眶忍不住都红了起来。“我也曾怨天尤人,认为自己命不好,但是看到殿下的这几句话,却觉得自己的思想狭隘,愚不可及。这天下是我大明之天下,身为大明学子,岂可只想到自己,应当心怀天下。”

于谦摸了摸自己的身上说道:“我身上还有五十文,走,赶紧挑了书,我们去炒几个小菜,喝两杯。”

要是平时,王乾就拒绝了,因为这样的请客,他是还不起的。

但是今天,他却没有推辞的意思,长揖道:“如此就叨扰了。”

两人选了开始说好的九本书,又加上这套新书,总计耗银近二两。

这对王乾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是于谦答应了让他秋闱之后才归还。他有信心能中榜,这个时候也顾不得这么多了。

从书铺旁边找了一家小酒馆,两人点了三个菜,要了两壶酒,刚好把五十文花的干干净净。

两人都顾不得说话,接着又看了下去。

这本书虽然是解缙所著,其实却是由朱瞻基确定了书的内容之后,由解缙加以润色而成。

朱瞻基已经等不及孔家从儒学上阐述国家与民族的关系,而且这本书的内容也不涉及国内的意识形态斗争,更像是一本海外各国的简史。

所以,即便是一些内容有一些争议,也不影响这本书的发行。

有争议更好,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时候孔家再重新阐释国家与民族的概念,那个时候会直接改变人们的观念。

在这本书里面,朱瞻基抄了许多后世才有的概念,比如政治制度形成,比如环境造就民族性格等等。

这些东西如果是写大明境内的历史,肯定会遭到许多指责和反驳,但是,现在写的是海外各国。

大部分文人都没有去过外国,他敢说这本书写的不对吗?

欧洲有国家让女人当政,有议会制度,有封藩制度,有部落制度。每一种制度的行程,肯定都跟所处的环境有关。

那些国家,大明大多数人不知道,但是书里面也提到了日本。

解缙从日本的地域狭小,多灾多难,山多地少,僵硬的贵族制度这些方面,解释了日本人偏激,偏执的民族性格,就让许多人挑不出不是。

而且,在书里面,朱瞻基也加了许多对海外秀丽风景的描述,对海外富饶的描述。这一切,都是为了激发大明百姓向外拓展的想法。

于谦和王乾看的如痴如醉,一直到酒菜上齐了,两个人才不舍地放下了书。

于谦举起酒杯,向王乾说道:“解学士不愧是当代大儒,这本书将海外各地介绍的清清楚楚,只是看到此书,就犹如亲历。”

王乾有些神不守舍,跟于谦碰了一杯说道:“以前我一直认为儒家学术乃是文之精华,可是看到解学士对海外的描述,那些国家都没有儒学,为什么也能发展的如此蓬勃?这是不是说,儒家学术并无大用?”

于谦摇了摇头说道:“此言大谬,我华夏诸民正是有了儒家学术为本,才能比其他国家发展的更好。也因为我们有了这样的根基,才会是我们去征服他们,而不是他们来征服我们。丝绸,茶叶,瓷器,这些贸易替我大明获利无数,有了这些,我大明如今才能发展的如此欣欣向荣。”

王乾说道:“可是这些跟儒家无关吧,儒家还斥责这些为奇技淫巧呢!”

于谦还不是后世那个力挽狂澜的大臣,也不过是一个学子。听了王乾的话,他有些接不上来了。

不过他才思敏捷,立刻想到了两者的区别,说道:“儒学为体,修的是自身,其他为用,乃是外在。”

王乾点了点头,又举杯说道:“廷益兄高见。”

话虽然这样说,但是于谦的内心未免没有怀疑。他到不是怀疑儒学的作用,只是觉得,儒学的作用似乎没有那么重要。

身为儒家学子,怀疑儒学乃是大逆不道。他没有往这方面深思,但是内心未免没有一些种子已经发芽。

两人喝完酒,又每人吃了两大碗米饭,这才各自分别回家。

这一夜,于谦一宿没睡,一直将这三本书全部看完,依旧激动地睡不着觉。

从这本书里面,他知道了原来在大明之外,还有上千个小国,部落,而且每个部落,每个国家都不一样。

他也知道了原来在大明之外,还有那么多值得一去的地方,有无数的无主土地,等待大明的百姓去耕种。

杭州府这里从宋代以后,就发展起来,一直人多地少。如果这里的百姓移民出去一半,那不就是人人有其屋,人人有其地,再也不怕天灾人祸了吗?

他想到了这几年朝廷一直在推广移民,觉得自己实在有些后知后觉了。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啊!

而王乾跟于谦一样,他也是一直看书到了天亮,才从床上爬了起来,然后到河沟边西了一把脸。

在他的内心里,没有于谦想的那么忧国忧民。他更多地在想,然后参与进这个时代,顺便改变自身的处境。

而从这一天开始,府学的学子们,谈论的话题就从秋闱转到了海外风情上面。

不管是那些对科考有把握的,还是没有把握的,他们似乎都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能考上举人,考上进士,然后为官,他们也想趁着年轻,去见识一下海外的风情。

即便是对科考没有把握的,他们也想着跟着内监一起,将大明的丝绸,茶叶,卖到各地去。

自古以来,上有所好,下必行效。

朱瞻基原本以为自己要在春闱里面加上海外的考题,会让学子们不满。

但是,当这形成了一种风气的时候,反而会成为一股潮流。

任何时代,大学生们都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他们这些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见识到了海外殖民带来的好处。

现在,对科考里面加上海外概览的考题,并没有太多抗拒之心。

何况,这还只是在明年的进士考里面加入,根本不影响他们秋闱考举人。

而且,有半年多的时间,他们这些自视甚高的人,不相信自己会把这些记不下来。

除了朱瞻基,任何人都没有想到,这股潮流一旦被带动起来,在这历史的大潮中,除了皇帝再也没有人能制止下来。

只要皇室一直需要这样的人才,不需要督促,不需要鞭策,所有人都会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