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八股(第3/3页)

八股文的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而且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

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

回答问题容易,但是如果将问题回答的符合要求,那就难了。

这就好比给你一个几个题目,要你做出几首几百字的诗。想要把几百字的诗的写的出彩,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此外,在答案里面还要避讳一些字,比如皇上的名讳,要写到那些字的时候,必须用代用字。

各种框架已经所有人的想象力全部抹杀掉了,所以后世的顾炎武才会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这样的挑选人才,只会挑选一些亦步亦趋的腐儒,他们的思想已经完全僵化了。

在应天府,坐在谨身殿里面的朱瞻基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八股文的危害,这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的退步。

后人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只能跟古人学,这样时代如何能发展?社会如何能进步?

大明建国是1368年,而大明第一场科考是1367年。

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大明建国之初,根本没有多少识字的人才。

所以朱瞻基才会以八股文来选材,因为能把经义读懂的人,就已经是个人才了。

即便如此,大明的官员仍然不够用,在洪武朝,国子监的监生是不用考试的,直接就能当官,就是因为人才太少。

一直到永乐朝,虽然八股文依旧没有废除,但是还没有形成严格的框架。

士人参与科举考试必须通过三场的考试。不过写法或偶或散,初无定规。

后世是明宪宗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逐渐形成了以讲究格律、步骤,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成化二十三年,始由“经义”变为开考八股文,规定要按八股方式作文,格式严格,限定字数,不许违背经注,不能自由发挥。

所以说,朱元璋只不过是替儒家背了黑锅,真正让八股文兴盛的,是儒家而不是朱元璋。

朱瞻基想要废除八股,要说难也难,要说容易也容易。

难度在于他现在还不是皇帝,还没有把满朝文臣收服。

等他当上皇帝,所有人就会按照他的喜好来学习了。

就像他宠信马迪,结果现在不管是羽林卫学也好,国子监也罢,就有不少人开始学习格物。

不管他们是真心喜欢,还是为了迎合朱瞻基的喜好,这都是一种进步。

他登基之后,不说一下子把八股文禁止,只需要在以后的考题里面把物理,化学,农学,数学的分数提高,把儒家的学说只占百分之三十的分数比例,那个时候,所有人都会积极学习其他学科。

至于儒家,既然学了没用,自然就没有多少人去学了。

所以,朱瞻基现在不急,按照他的计划,等下一科秋闱,春闱,恐怕他就能当家了。

现在他名不正言不顺,又没有准备好取代儒家学说,取代八股文的取才之学。

更重要的是,学子们根本没有机会去学其他知识,他出的题根本没有什么人会,这个时候,直接取消八股文,是会出大乱子的。

哪怕明年的春闱,也就是会试,他要增加一些内容,但是这些内容暂时占据的份量不会太大。

这件事只能慢慢来,越急越会出纰漏。

“殿下,过几日就是八月十五,中秋佳节了。后宫的张贵妃说又排了几场戏,要不要奴婢安排一番?”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你去跟母妃说一声,让她安排孤的妃子与孩子一起凑个热闹,孤就不掺和了。”

这个时代的人喜欢看戏,可是这些对朱瞻基来说,不仅不是享受,还是折磨。

他才不愿意装腔作势,呆坐在那里受几个小时的折磨。

不过既然是中秋节,也该放松一下。他又说道:“看戏就安排在白天,晚上在东花园安排一下,我要跟孩子们一起玩游戏,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