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中秋(第2/3页)

就连那些其他地方的商人,士子来了应天府,都会迷失在这个花花世界,更别说这些没有见过世面的夷人了。

街市上那琳琅满目的商品,各种各样不知道用途的新奇玩意,还有那犹如奇迹一样的工业区,无一不让这些人仿佛来到了外星球,见识到大明的繁荣。

“眼下马上就要过中秋,然后又是秋闱,诸位爱卿暂且在鸿胪寺的客舍里多住几日,待到月末,孤在抽出时间来接见诸位。马爱卿,你们鸿胪寺要款待好几位国主,不可怠慢。”

“遵旨……”

几位国主也都知道,朱瞻基想要拿出一套针对他们的政策,需要一段时间,半个月的时间能拿出来,已经是快的了。

他们纷纷喜气洋洋地告辞,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到街市上大买特买了。

待他们被送出谨身殿,朱瞻基才回头跟解缙和蹇义说道:“南洋的问题在于宗教问题,我大明虽然不禁宗教,却不能让任何宗教有过大的影响力。所以,在这方面,必须要有严苛的制度。当然,除了严苛的制度还不够,更应该建立一套吸引民众脱离宗教的机制。比如说,信仰绿教的百姓,就不能获得大明的援助,在南洋开设的工坊,也不能招收信仰绿教的百姓。针对这些国主,凡是信仰绿教,援助减半,并且严禁礼拜。”

蹇义没有去过南洋,不了解那边的情况,对朱瞻基的决定非常赞同。但是解缙很清楚南洋地区的百姓,几乎大部分都信仰了绿教。

朱瞻基这样的决定,肯定会遭受他们的抵制。

苏禄国的三王之中,势力最大的东王督马含可以说是朱瞻基的人,另外两王也翻不出水花。

可是渤泥国的苏丹,也就是黄元丽的丈夫沙里夫阿里,他可是阿拉伯人,更早就是作为传教士来的南洋。

他本来就因为信仰原因,一直对大明心有顾虑,这样的政策,显然是他不能接受的。

朱瞻基笑道:“无妨,把孤的意思透露给黄元孙,要是对方执迷不悟,孤不介意给黄元丽换个女婿,或者干脆让黄元孙当唯一的国主。”

渤泥国不过是一个蕞尔小国,不要说西征大军了,只是把驻扎在星城的那一支海军舰队派过去,就能直接平了他们。

中秋节的大朝会上,这一天没有处理政事,而是广邀各国使节,一同在奉天殿进行了一场世界各国大联欢,庆祝中秋节。

下午,宫中举行了各种庆祝,许久没有出来的张贵妃,也让后宫的几台戏班,给宫中的内侍,宫女,还有皇室成员表演了各种节目。

朱瞻基下午没有参加庆祝,但是到了晚上,也是好好陪伴了一番自己的一帮孩子。

第二天中午下朝,吃过午饭,他就来到了下马桥农庄,让火车又进行了一番试验。

这一次,他又发现了一个问题。

火车换了大车轮之后,稳定性增强了许多,坐在上面非常平稳,但是过弯的时候,因为减震的原因,侧倾还有点严重。

但是这不是大问题,而是等他坐在了车上,发觉这个火车设计的太窄了。

在设计铁轨的时候,朱瞻基要求的宽度是一米五,但是明代的一里大约是五百六十米,除于五百,一米就合后世的一米一。

也就是说,现在的铁轨宽度,搁在后世,就有一米六五,属于绝对的宽轨列车。

为什么设计这么宽,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后世根据西方来的列车宽度,在二十世纪末期,实际上就已经不能满足运输需求了。

火车刚发明的时候,铁轨是以两匹马的宽度来确定的,根本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但是当铁轨全面铺开以后,想要改变,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说,后世的列车铁轨宽度,是将错就错。

因为铁轨是这样设计,火车是这样设计,包括隧道都是这样设计,想要增加火车的宽度,需要将整个铁路线进行改变。

但是火车运输又不能停止,所以根本改不了。

这样的宽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能够应付使用的。可是科技在发展,工业在发展,后世造出了许多巨无霸的工业设备,根本不能用火车运输。

举个简单的例子,水电站的发电机组,火箭的外壳,还有风力发电扇叶,这些都不能用铁路运输,只能通过汽车转运。

朱瞻基前世出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懂事的时候,刚好的九十年代大发展时期。

当时的报纸,电视上经常就在讨论火车宽度太窄,导致大型工业构件无法运输的问题。当时许多人都曾建议,建设宽度两米的超宽铁轨。

两米的宽度有些太夸张了,因为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毕竟那样的大型构件,并不是很多。

他那时候好奇,也研究过火车的轨距与运输问题。发现不需要两米的轨距,只需要一米六的轨距,实际上就能把火车的载重宽度,增加一米以上。

所以,朱瞻基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求马致才按照一米五(实际一米六五)的宽度来建设铁轨。

但是因为当时没有说的太清楚,马致才他们设计车厢的时候,竟然把车厢与铁轨设计的一样宽……

等朱瞻基坐了一圈,火车平稳地停了下来,朱瞻基提出了两个要求。“诸位爱卿辛苦了,不过,孤坐了一圈,发现了两个大问题,第一,是车厢太窄,这样载货,载人,都会少了许多。车厢的宽度,可以比铁轨宽一米以上,按照孤的估计,即使车厢宽度三米以上,依旧能保持平稳。其次,刹车系统用木材摩擦太危险,这样遇到紧急情况,就不能及时停车。蒸汽机既然能供应动力,推动火车行走,自然也能供应动力,将车轮抱死。所以,还要诸位爱卿同心协力,研究出相应的刹车系统来。”

马致才躬身说道:“殿下,火车设计的太宽,就会太重,动力略有不足啊!”

“那就研究新型的蒸汽机,更大的蒸汽机,技术会发展,今后可能会造出一节车头可以带动几十节车厢的火车,一次可以拉几千人到千里之外。不能因为现在的动力,就把今后给疏忽了。任何设计,都应该具有前瞻性。”

马致才连忙说道:“臣这就安排人手改进……那就初步把车厢设计成三米?”

朱瞻基忍不住为他的死脑筋感到着急,不过他也知道马致才的苦衷。他只敢按照朱瞻基的吩咐做事,否则的话,出了事故,他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后世的一米四的轨距,车厢的宽度就有三米,现在一米六五的宽度,车厢可以设计到三米五以上。

朱瞻基说道:“暂且按照三米五来设计车厢,我要能坐更多人,能装更多货。另外……”

他望向了负责铁轨研究的工部主事贾聪说道:“虽然火车还没有完全设计好,但是应天府的铁轨建设,现在已经可以开始了。你与工部的应天府改造部门联系,根据新的应天府的设计,进行铁轨的铺设。在进行铺设铁轨的时候,要记得两边一共预留五米到六米的宽度。沿途还要设置好防护措施,不要让不懂事的孩子们被车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