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激动(第2/3页)

面对这些未来的官员,羽林卫的将士们根本不敢粗暴对待,只能手臂环着手臂,艰难应对着他们的冲击。

后世的学子们都经历了思想开化,人人平等的思想。

但是现在是儒家当道,天地君亲师的伦常思想已经融入了每个人的血液里。

见到朱瞻基的出现,无数学子激动地痛哭流涕,泣不成声。

朱瞻基像后世的领导人一样,一边跟众学子挥手,一边龙行虎步地走向校场的检阅台。

胡俨看到这一幕,忍不住低声跟朱瞻基说道:“殿下,这大明学子,对你可是尊崇备至啊!”

事实的确是这样,虽然一直有朱瞻基不喜欢儒学的传言,但是对整个大明来说,朱瞻基依旧是绝大多数人最信赖的继承人。

因为朱瞻基的能力,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历练和呈现。

永乐十二年,十六岁的朱瞻基就亲自上阵,杀敌四十三人。

也是这一年,北明山铜矿被发现,这里出产的金铜不仅缓解了大明的钱荒,更因此带动了整个大明北方的一个经济循环圈。

让大明在北方的驻军变的不再是负累,然后彻底改变了北方的局势。

长城不用再修了,因为大明疆域已经远至漠北,长城一带变成了腹地。

特别是永乐十三年,新式火枪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局势,草原的骑兵不再占据任何优势。

一个经过简单训练的士兵,手拿火枪,就能对付好几个经过多年训练的骑兵。

草原上的人数本来就少,以前他们靠骑兵机动性成为大明的心腹大患,但是现在,根本形成不了威胁。

然后,朱瞻基在下马桥建立了各种研究院,虽然这些在一些人看来是奇技淫巧,但是没有人能否认,这些奇技淫巧已经改变了大明,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便利。

而且,朱瞻基在幼年时期就大力发展贸易,永乐十三年以后,更是将原本的勘合贸易改成了自由贸易。

这不仅让朝廷大肆获利,更带动了民间经济的发展,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而他其后剿灭海盗,并且直接攻下蒙元两次都没有征服的日本,将日本皇室一股脑地擒获到了大明。

出海三年,朱瞻基似乎没有做出什么大事,可是他回来的时候,直接带回了价值两千多万白银的财货,这堪比大明一年的税赋。

还有从南洋地区运回大米,虽然让老百姓种地无利可图,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大明的百姓不管遇到天灾还是人祸,都不用担心再饿肚子。

不论是文治,还是武功,朱瞻基这个继承人都是合格的,所有这些学子,没有一个不认为他不是明主。

这样的时候,他的一些小缺点自然都被掩盖住了。

一个能给大明带来长治久安,让大明蒸蒸日上的继承人,再也不能苛求更多了。

他不喜儒学,那么今后大不了在儒学之外再多学一点数学,格物就好了。

为了这个太孙,他们愿意改变自己。

朱瞻基带来的轰动在一盏茶之后才逐渐平息了下来,所有的学子在教授的安排下,按照学级分成了不同的方阵,坐在了大校场上面。

这个检阅台是按照戏台扩音的方式,在检阅台下面埋下了八口大缸,利用声音共振的原理,将声音传播出去。

虽然有些失真,但是扩音的效果还是挺好的。

一直等到台下的学子们全部都挤的紧紧的,半环绕着检阅台坐定,朱瞻基才走到了台前的一根空心铜管前面。

他说话的声音会经过铜管,传到铜管下方的薄羊皮缝制的振动膜上。铜管的下方是喇叭状,声音经过振动膜,与八口大缸形成共振的空间,然后传递出去。

这项技术是唐代就已经出现,几百年来,已经发展的非常完善,扩音效果还是很好的。

民间的戏台即使不用铜管,只用在戏台上面建一个回音墙,就能把声音传出去很远。

朱瞻基的身材高大,又站在高台之上,俯瞰着台下过万的教授与学子。

台下众人立刻又沸腾了起来,不少人翻身就又跪拜了起来。

朱瞻基双手下压,这才让台下逐渐平静,然后开口说道:“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

……

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鞭棰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

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

……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台下众人本来刚平静下来,听到朱瞻基的这篇演讲,立即又沸腾了起来。

不过所有人都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只是一个个激动的脸色发红,许多人忍不住泪流满面。

特别是朱瞻基说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的时候,有好几个学生都忍受不了这种刺激,晕厥了过去。

朱瞻基也暂停了演讲,让其他人把他们掐着人中救醒。

这篇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是非常契合今天的环境。面对这些大明的最优秀人才,朱瞻基当然要大大夸奖一番,激发他们的斗志和拼搏精神。

当然,这篇文章当然不是他这个学渣能记住的,而是他在蓝烟的书房里发现了,立即不要脸地据为己有。

国子监他是早就想来,但是来了之后说什么,他心里却没谱。

他一直在压制儒家,总不能来了之后夸这些学生学儒学的好吧,贸然太高其他知识的地位,也会遭遇一些非议。

这篇《少年中国说》不涉及学术,却又振奋人心,自然就成为了朱瞻基的首选。这里面他只删去了关于欧洲那一句。

毕竟这个时候的欧洲,还处于愚昧阶段,不要说跟大明相比,就连中亚那些国家,都比欧洲强大的多。

胡俨也有些傻眼了,他原本还给朱瞻基准备了一篇演讲稿,但是朱瞻基却没有要。

他的文章写的再花团锦簇,也没有脱离时代的局限。

听到朱瞻基演讲完毕,他忍不住低声询问身边的解缙。“大绅贤弟,殿下这文章可是你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