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北上(第2/3页)

但是在印度的北方,因为德里苏丹国的威胁,许多小国依旧不敢完全倒向大明。

这让朱棣下定了决心,决定首先给德里苏丹国一个教训,或者干脆就直接推翻他们的统治。

征讨德里苏丹国,其实跟征讨帖木儿国的难度差不多大,因为即使是从距离德里最近的海滨城市苏拉特北上,距离也差不多两千里。

但是,德里苏丹国与帖木儿国首尾相应,既然要对付帖木儿国,搂草打兔子,不打白不打。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德里苏丹国已经与帖木儿国并没有了利益关系。

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是来自帖木儿国的四十大家族,他们大多是突厥人和阿拉伯人,这是他们跟帖木儿国最密切的关系。

但是在国家层面,如今德里苏丹国的统治者们,并不愿意自己的头上还有一个太上皇,与帖木儿国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贸易方面。

但是对众多印度教派的国家来说,整个德里苏丹国占据了旁遮普,中央省,河间地区的大片肥沃土地。

他们势力庞大,威慑着周边的小国臣服,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反派。

因为朱棣的改变主意,东征军的行军路线又要进行改变,在傅安的安排下,这支东路军应该的从印度河,也就是后世的巴基斯坦沿着沿着印度河北上。

这条路线是前往开伯尔山口最近,也是最平坦的路线。

而且在大明的威慑下,沿岸地带的小国已经筹集了大批的粮食和船只,可以让大明军队北上。

但是现在,这些计划全部要改变,因为要征伐德里,河流不畅,还是骑兵最为快捷。

八月底,以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为主帅的一万骑兵,先是乘船北上,抵达孟买北方的苏拉特。

这个时代,孟买当然还不存在,那里还是一片沿海的小岛,只有几个小镇。

真正的大港口是柯枝,是果阿,是苏拉特这些古老的港口城市。

与此同时,一支由三千大明士兵,八千印度士兵,五千印度劳役组成的船队,押运着粮食,火药,沿着印度河一路北上,为东征军提供补给。

东征军出发之后的五日,朱棣才率领大军启程,前往北方的忽鲁谟斯。

跟随大明舰队一起出发的,还有印度各国贡献出来的五万劳役。

他们虽然不能上战场,但是不管安营扎寨,还是运送补给,都是用的上的。

朱棣即使要尽量减轻大明士兵的负累,能将全部的精力放在战斗上。

隆平侯张信因为在朱棣靖难之前的投靠,一直深受朱棣宠信。所以这次出征,他也被任命为南路军前营总兵官。

但是担任他副帅的沐昕却知道张信聪明只是小聪明,没有大智慧。此人要不是朱棣宠信,早就因为犯下的过错贬职。

实际上,他也不是没有被贬过。永乐十二年,张信随从北征,监督运饷。

朱棣在隰宁进行大检阅,张信因前一夜强掳民女,荒唐了一夜,第二日称病不至。结果被朱棣贬为办事官,不久因为在北征中立下功劳,才官复原职。

在异国他乡出征,沐昕深知情报的重要性。他身为副帅,大力提拔了一批羽林卫学出来的将士担任前中后军的警戒任务,就连整个情报机构,也全部交给了他们和咨情司的内监,锦衣卫。

这一路北上,虽然全部是骑兵,但是受限于各地的补给补充,大军每日只行军百里,预备用十五日的时间抵达德里苏丹国的境内。

那个时候,朱棣也会在忽鲁谟斯登陆,并且准备妥当。

朱棣要求一万东征军不管战况如何,必须要在十二月初一占领开伯尔山谷,这对他们来说,并不艰难。

九月初十,受益于印度各小国的补给充足,向导的积极配合,大明军队提前一日抵达了德里苏丹国南部最重要的门户斋浦尔。

德里苏丹国是穆斯林的国家。苏丹既是国家元首,又是伊斯兰教最高教长,集君权和神权于一身。中央政府有36个部,首席大臣“瓦齐尔”名义上掌管各部,实际上只管理财政。

他与军事部总督、宗教和司法部大臣、机要秘书兼情报大臣成为苏丹国家的四根栋梁。此外,还建立了行省制的地方统治体系,由穆斯林地方军事贵族掌权。

由于统治阶级都是中亚来的伊斯兰教军事封建贵族,以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四十大家族为核心,他们占有大量的军事采邑土地“伊克塔”,并依靠中亚外族雇佣军为统治支柱。

苏丹政权对印度教封建主及各阶层广大居民采取敌对、歧视、迫害等高压统治政策,尤其是强征人头税及强迫改宗伊斯兰教,刺激了印度教各阶层的民族感情和宗教情绪。

苏丹将被征服的印度国土以“伊克塔”(军功田)和“瓦克夫”(清真寺教田)、“伊纳姆”(伊斯兰教阿訇的终身赐及田)的形式封赐给有军功的穆斯林军事封建贵族及清真寺和阿訇,作为他们的军事封建采邑领地和教产。

大批的印度人都失去了土地,只能当佃户。因此人民起义和教派运动不断爆发,民族、宗教及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总体来说,德里苏丹国只不过是北印度一个最大的区域王国,其疆域的大小同国力的强弱成正比。

这些被征服、被统治的地区名义上属德里苏丹,实际上又分三种情况:由中央政府直接掌管的地区称哈里萨,即国有土地,主要限于德里和河间地区。

其次是由省督掌管的地区,也就是伊克塔类封地。

最后是臣属的印度教国王或酋长掌管的地区。国家只对前两种地区征收田赋,对后一种地区只要求按年纳贡。

斋浦尔就是最后一种,这里的统治者辛格家族一直是最忠诚的印度教徒,只是屈服于德里苏丹国的武力,成为德里苏丹国的附庸。

为了应对大明的攻击,德里苏丹派出了五万人的直属军队,直接接管了斋浦尔的城防。

可是,大明军队早就了解到了这一情况,也没有将与德里苏丹有二心的辛格家族作为主攻的对象。

一万骑兵只是在城外耀武扬威了一番,用火枪打烂了城墙上面的德里国旗帜,就继续北上。

这一下,就轮到德里国的阿拉伯将军图格鲁克难受了,因为是城防战,他的麾下虽然有五万人,却只有五千骑兵。

现在大明士兵根本不攻城,他的麾下骑兵不多,连追也不敢追。

但是如果就此放大明军队毫发无损地北上,那他的人头恐怕不保。

不得已,他只能命令麾下的五千骑兵衔尾追上,想要等到前方的阻截军队拦住大明骑兵的时候,前后夹击。

但是,当他们追上来的时候,两千将战马全部拴起来的大明士兵,分成了四个方阵,等待着他们进入了包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