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零章 静与动(第3/3页)

但是,不服的部落依旧有不少,他们抢夺了查尔朱的粮食和牛羊,抛弃了这个城市,在阿姆河的北侧建立了防御战线。

阿姆河距离撒马尔罕的距离已经不到六百里,属于帖木儿国的核心地带。大明的势力再大,仍然有不少部落不愿意臣服。

郑亨在四月十三这一日,亲自从东方的奥什山谷,穿越了崇山峻岭,绕路三千里,抵达了查尔朱。

朱棣对郑亨的态度非常满意,虽然身为主帅,他带领不到一万骑兵,跋涉三千里,算是一场冒险。但是如今大明占据了绝对优势,周边部落纷纷归附,危险并不算大。

郑亨没有自大,自骄,依旧忠心耿耿,对朱棣这个皇帝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阿姆河畔,朱棣与张信,沐昕,郑亨等一众将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攻打撒马尔罕的最后战略。

四月十五日,郑亨率领士兵只用了十天,就绕开阿赖山脉,又原路返回了浩罕。

经过五日的联络,总攻日期被安排在了五月初一。

之所以这么急,也是不想天气变热以后,雪山融化,河流变宽,变急,就难以渡河。

虽然西域的河流大队都不大,随处都能找到一处可以轻易渡河的地方。但是现在大明士兵极度依赖火枪,火药要是打湿,大明士兵的威胁就根本发挥不出来。

朱棣在查尔朱停留了将近一个月,士兵们在这段时间,一直在河道平缓的地方搭建木桥。

对此,河对岸的帖木儿士兵根本毫无办法。他们只能用弓箭骚扰,但是弓箭的射程比不过火枪,当弓箭有威胁的时候,火枪的威胁更大。

何况,大明的火炮威力巨大,河对岸的帖木儿士兵也不敢聚集在一起,成为靶子。

五月初一,总共开始,上百门火炮齐声发威,向河对岸发射。

帖木儿士兵所在壕沟里,弓箭能发挥的威力越发小了起来。他们被大明士兵的火枪压制的根本抬不起头来。

负责拦截的帖木儿士兵根本抵挡不牢大明的攻势,不过半日的时间,就丢掉了河岸的阵地,且战且退。

朱棣并没有心急,一直稳打稳压,如今已经临近了撒马尔罕,任何阴谋诡计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都不能发挥任何作用。

不过,帖木儿人这次的韧性也增强了许多,他们不再一哄而散,即便是抵挡不了大明的火力,也一直利用马匹的机动力牵制大明的军队。

特别是到了晚间,他们每日都会派出士兵进行骚扰,想要让大明士兵筋疲力尽。

朱棣他们早就从撒马尔罕那里的暗探处得到消息,兀鲁伯早就开始转移学者和民众。

他们从撒马尔罕向西迁徙,沿着阿姆河向西行进。在努库斯绿洲,分成了南北两路,一路抵达里海后,向南行进,一路沿着死海边缘,向北行进。

对此,朱棣心知肚明,却也无力阻止。

这里到处都是荒原和沙漠,大军追击,耗费的补给不可计数。

更主要的是,西域太大了,即便是骑兵,他们的总兵力也只有三十多万,想要完全封锁这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对朱棣来说,只要能把对方打败,让对方撤离家园,就已经是胜利。

作为半游牧,半农耕的国家,作为一个部落联盟。抛弃了自己的家园,也就意味着实力损失了大半。

一个强盛的帖木儿国都不是大明的对手,实力大损的帖木儿,更不是威胁。

而且西域这里民族复杂,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关系复杂无比。给他们这些部落留下一个大敌,也更符合大明的利益。

对大明来说,想要占据这块黄金产地,棉花产地,让他们继续内斗下去才更好。

兀鲁伯这次撤离,实力受损并不大,他们心怀仇恨,会给乌兹别克人,金帐汗国,东察哈台汗国都留下威胁。

当然,朱棣也不会白白让他们逃跑,通过暗探了解到几支运送财货的马队,张信他们分成了几支追击队伍,专门针对这些财货动手,也截下了不少财货。

而大军沿着布哈拉,纳沃伊,这条绿洲走廊,稳步推进,终于在五月底的时候,抵达了撒马尔罕的西郊。

郑亨也已经率领大军从北方和东方将这座城市包围了起来,这个时候的撒马尔罕,除了三万敌军,已经几乎变成了一座空城。

朱棣的中军帐被安排在了撒马尔罕东北郊外的兀鲁伯天文台,这个还没有竣工的天文台让朱棣震惊无比。

四十米长的大理石象限仪(百度百科说是六分仪,但是当时并没有六分仪的技术,应该是象限仪。),任谁都无法不被震惊。

“一个蛮夷小国,竟然就能建造出如此巨大的天文台,我大明为何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