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四章 重担(第3/3页)

但是对他来说,这样的结果真的不是他要的。

他想的是主动退位,现在变成了半被动退位。

朱瞻基一直将朱棣送过三楼与皇宫城墙之上的天桥,站到了城墙上,朱棣手撑城墙,望着南方的各大衙门久久不语。

他花白的头发在风中轻抖,让人有一种英雄迟暮的悲凉。

“皇爷爷……”

朱棣一抬手,止住了朱瞻基的话。“什么都不用说,什么都不必说。你的心意我知道,我的心意你却不知道。从帖木儿回来之前,我就有了退位之意。回来之后,看到你将这江山管的头头是道,我也是心怀大慰。

只是一时之间,这心里空荡荡的……操劳了一辈子,也该我好好休养几年了。等永乐号造好,我就乘着永乐号,去南洲看看,看看那片到处都是黄金的土地,那里以后也是我大明的疆域。

要是身体还受得住,我还想去东洲看看,地图上看到的,总是没有亲眼所见的深刻啊!

想我大明原本不过是一隅之地,在我们爷孙的手里,如今疆域却扩大了十倍有余,我此生无憾!”

朱瞻基躬身道:“孙儿定会让史官将这些写的清清楚楚,这万里河山都是在皇爷爷的手里拿下的,孙儿只是守成之君。”

朱棣哈哈笑了起来,拍了拍朱瞻基的肩膀道:“回去吧,我让人抬着在宫里到处走走,看看,你的事情还多着呢!”

朱瞻基回来以后,在蹇义的主持下,已经确定了以蹇义,司礼监太监王彦,礼部尚书吕震,三人为大典主官的临时衙门。

这个衙门由礼部和司礼监为主,太常寺,光禄寺,行人司等衙门大小官员都一应听令协办,共同筹备继位大典。

这可不是简单地交接大印就可以了,江山社稷的禅让虽然有先例,但是大多是亡国之君的无奈禅让,真正的父子血脉传位的禅让并不多。

每一个程序该如何操办,都是需要考古论今,不能出一点差池的。

而且,禅让大典在哪里举办,哪些人出席,穿什么衣服,用什么器具,包括大摆宴席在哪里举办,都需要安排的妥妥当当。

然后还要昭告天下,行人司派人天下宣传,各方各面都要考虑周全。

而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更改年号。

年号虽然明年才改,但是从朱瞻基登基,一切都要变了。

这一日,大朝会散了以后,当日的报纸就开始紧急加刊,将这个消息传播天下。

应天府的百姓占据了地利,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朱棣又没死,老百姓们不能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庆祝。如果这样做的话,岂不是有嫌弃朱棣的嫌疑。

但是,依旧有许多老百姓拖家带口,自发地来到承天门,向着皇宫磕头。

一开始,人还不多,但是后面人越来越多,还形成了一道风景。

这里面,还有一位年轻的风尘仆仆的女人,面向皇宫磕了头之后,她才向身后的一个壮汉吩咐道:“宾大哥,去鸿胪寺递折子吧。”

“三姐,你一个女人,殿下会接见你吗?不如……直接去五军都督府办事吧……”

被称作三姐的女人就是三年前背井离乡,远赴万里,在极西落脚的唐赛儿。

他们第一年去了五千青壮,只剩下了四千,在那个冬季,还差点被斯拉夫人给围剿了。但是后来陈诚的到来缓和了那里的危机,让他们安定了下来。

第二年,大批的家眷远赴万里,在入冬之前抵达了唐林城。那个时候,大明已经消灭了帖木儿国,其他各族都人心惶惶,根本不敢再针对他们。

他们不吝金钱,与撒马尔罕总督郑亨拉上了关系,有了河中驻军的协助,又休养生息了一年,本应势力大增。

但是,如今却因为高羊儿和郝云中的势力分裂,让他们如今还不如以前。

人前人数虽然少,却都是青壮,人心也齐。

现在稳定了,高羊儿和郝云中也就都开始自立门户。

唐赛儿他们的势力如今青壮不足三千,老弱妇孺却有八千多。而河中军胃口太大,他们如今辛辛苦苦,大半都落入了他们的口袋。

唐赛儿想着当初朱瞻基的承诺,借着回来运送一批火枪的机会,想再问一问太孙殿下,当初的承诺还有效吗?

他当初可是承诺过,即便朝廷派兵过去,也只会要他们三成收获,加上三成税,他们自己还能落下四成。

当初还以为这个份额高,但是现在知道错了。他们这么多人,现在连两成都落不到,只能勉强度日,也就是面子上看的光堂了一些。

而在皇宫内,朱瞻基的面前坐着的就是已经去了西域三年多的陈诚,他在圆满完成了朱瞻基交给他的任务之后,回来复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