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五章 安排(第2/3页)

兀鲁伯打不过大明,对付他们却是易如反掌,打的白帐汗国各部不敢出头。

如今,兀鲁伯占据了后世的顿河流域大片地区,其中包括克里米亚,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大片地区,也就是黑海北岸的大片领土。

如今的俄罗斯还是一小块地方,就连乌克兰也不过是立陶宛大公国的疆域。兀鲁伯逃到后世的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首先面对的不是俄罗斯人,而是立陶宛人。

兀鲁伯被张信追赶的疯狂逃窜,如今在哪里扎下了脚跟。朱瞻基知道他们在哪里落脚,就已经放弃了赶尽杀绝。

留他们在哪里跟斯拉夫人敌对,远远胜过消灭他们带来的好处。

兀鲁伯的势力以波斯人,阿拉伯人,蒙元人为主,他们与斯拉夫人是天然的敌对关系,留他们在那里发展,能够很好的牵制斯拉夫人东扩。

让刘万搬来了地球仪,朱瞻基看了一会地图,说道:“西北那边的局势趋于稳定,暂时没有了后顾之忧。你先歇息一些时日,等下个月,你就接手通政司,向南洲派驻人员。”

“遵旨。”

回到大明,陈诚就得到了朱棣禅让的消息,他原本还以为会引发一系列的斗争,可是没有想到应天府却风平浪静。

这个时候,他就知道了,朱瞻基已经完全控制住了局势。

自己投靠的人马上就要登基,作为他最亲近的大臣,陈诚的心里自然兴奋无比。

虽然对通政司以后的发展还有一些忧虑,但是从四品官员,变成了三品主官,自己已经是迈了一大步。

这个时候的陈诚,可谓是踌躇满志。

他要离开的时候,朱瞻基又叫住了他,说道:“你让林夫人向鸿胪寺递奏折,孤明日接见她。”

听到这句话,陈诚的心里又多了一份开心。他就觉得殿下对那夫妇俩有些不同,所以才不遗余力地帮他们解除了危机,现在,收获的季节到了。

要是朱瞻基知道,指不定要给他一脚,他可是知道唐赛儿的威胁,才对她另眼相待,可不是因为乱七八糟的事。

他的女人们,每一个都比唐赛儿要漂亮的多,怎么可能惦记一个有夫之妇。

第二日,谨身殿内,朱瞻基接见了变的丰腴了许多的唐赛儿。三年前,她还是一个花信少妇,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孩儿他娘。

不过,这个能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声名的女人,绝对不能小觑。

能够以一个女人的身份,掀起了造反风波,这个女人,比绝大多数的男人都要厉害的多。

在唐赛儿的眼里,二十五岁的朱瞻基比三年前更让人畏惧了,只是坐在那里,逼人的气势已经让人喘不过气来。

两人短暂地寒暄了几句,唐赛儿就迫不及待地说道:“殿下当日曾说,我夫妇只要在唐林城扎下脚跟,可自由选择今后的路。如今我夫妇殚精竭虑,在极西站稳脚跟,唯望殿下能早日派兵。”

郑亨对唐林城的照顾,是朱瞻基特意吩咐的,包括郑亨与属下欲壑难填,也是朱瞻基交待的。

他就是要用这种手段,让唐赛儿她们知道,想要在那边立足,离了大明军队的扶持,是不可能的。

只有让他们知道处境的艰难,他们才会自愿接受大明的管辖,否则的话,朝廷也有些鞭长莫及。

郑亨肯帮他们,但是他们要耗费大价钱。河中官兵勒索卡要,让唐林城负担沉重。

可是他们不能缺了这些军队的帮助,毕竟,他们现在的人还太少了。

在这样的时候,他们自然会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方案,那就是邀请朝廷驻军。

朝廷的驻军不需要太多,哪怕只是两千人,就等于这个地方已经纳入了朝廷的边防体系。

再有外敌的时候,这两千火枪手,可以发挥的作用,也远超他们自身的实力。

朱瞻基笑道:“想想三年前的初见,时光荏苒,原本的圣子,圣母,现在已经变成了主镇一方的唐林城城主夫妇。孤很期待,再过十年,唐林城能发展成什么样子。”

唐赛儿回道:“不管什么时候,唐林城都会成为大明疆域的第一道防线。”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回了大明,就先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待孤登基,你们再回唐林城吧。到时候,会有一卫随你前往极西。不过,这一卫,将会分成三个区域防护。”

朝廷只派五千人,分到唐林城的最多两千人,但是就要唐林城的三成收入。唐赛儿虽然觉得不公平,却也不敢讨价还价。

没有朝廷的驻军,唐林城就没有依靠,在唐林城还没有发展起来之前,离了朝廷的支持,可能一个部落就能灭了他们。

何况,这次朝廷还答应了给她们五百支火枪,有了这五百支火枪,唐赛儿就有信心能抵挡比尔姆斯拉夫人的反扑了。

唐赛儿出了皇宫,依旧觉得有些魂不守舍。三年前,她觉得自己还能看清这位殿下的心思,但是现在,她在他的面前根本没有一点分辨的念头。

似乎这位殿下,说出来的话就是公理。

他才比自己大一岁啊,竟然如此的深不可测,难道真的是天望所归吗?

身为一个宗教的高层,她却比一般人更清楚,所谓的神都是骗人的。越是了解,也越缺乏真正的信仰。

可是这位殿下,却无法不信仰。

唐赛儿离去之后,坐在朱瞻基身后记载的史官也将今日的君臣对话记录的非常详细。

解缙看了一遍记录下的内容,向朱瞻基问道:“殿下,这唐林城不过是一边陲小城,前年还没有这个地方,为何殿下去如此重视?”

朱瞻基笑道:“解师看看着地图,如今不费我大明一兵一卒,只是耗费一点武器,我大明就开疆万里,有比这更好做的生意吗?”

解缙摇了摇头道:“殿下身为一国储君,怎可像商人一般言利。这疆域虽大,却是极寒地带,连粮食都难以产出,要之何用?何况,如今我大明为此要调兵千万,开销不菲,实乃得不偿失。”

朱瞻基摇了摇头笑道:“若那里有矿呢?现在唐林城周边陆续发现金矿,谁能知道,那片冻土之下,究竟掩埋这多少财富!”

跟一个传统的文人来讨论这些问题实在有些愚蠢,在他们的心里,除了春秋大义,几乎没有什么重要的了。

他又问道:“孤的继位诏书写好了吗?”

“臣已经写好,只等礼部确定下来殿下的年号了。”

历史上的朱瞻基,年号是宣德。这个年号相比许多皇帝的年号,并不显眼,只能说中规中矩。跟朱棣的永乐年号比起来,差了不少。

但是朱瞻基对此并不在意,什么年号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位期间,能给百姓带来什么,能给这个国家带来什么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