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四权分立(第3/3页)

这还不算完,因为执法机构的级别不能比议长和总理大臣低,否则难以执法。

所以他在执法部门成立法务院,设立秘书长,秘书长的级别同样是一品,但是他不能直接管辖下面的机构,只是负责协调。

因为刑部,都察院,锦衣卫这些执法权力,可不能控制在一个人的手里。

除此之外,朱瞻基成立了一家内务府,专门负责替皇室管理天下财富,取代了以往的太监。

他们不仅帮皇室管着天下商业,同时也逐渐接手了皇家商业银行和咨情司,这个属于皇室的私人财富和耳目,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内务府大臣虽然只是二品官员,却独立于朝廷以外,不受任何人管,只有皇室能管。

新六部拥有处政权,看似权力最大,但是他们同时受到法务部和议会的双重监督。

这个里面,真正说起来,总理大臣的职权,其实还要低于议长。

议会每半个月一次大会,几乎每天都有小会,原本的六科被划给了议会,让他们对六部的任何的决策,都有否决权。

基本上,现在的议会,承担的是后世美国参众两院的职责。

这里面,只有国防部是超然的,只受皇室管辖。

就连全国各地将士的俸禄,也从原本属于户部的发展银行,换到了皇室直管的商业银行发放,为的就是不让文官有遏制武将的机会。

权力的重新分配,新设立了三个一品大臣,减少了太监,就等于是削弱了皇权。所以这一点,也是李亮不能接受的。

但实际上,如今很少有小事还会打扰到朱瞻基,那些程序性的事务,包括一些琐事,都在各部门内部就处理了。

朱瞻基要求也就是每个月两次大朝会上,各部门要处理事务的存档交上来,以备核查。

目前看来,处处平衡,相互遏制。但是李亮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那就是一切权利的衍伸是通过人,当主弱臣强的时候,难免不会人心思变。

可是这一点,朱瞻基也没有办法,他能做的就是建立稳定的规则,然后加强皇室教育,增强皇室与军权之间的联系。

听了李亮掏心窝子的话,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最起码也不会出现一个昏君,就坏了朕的千秋大业的延续。”

李亮叹了口气,不再劝了。坐的位置不同,考虑的问题自然不一样。

他是一个内侍,一辈子考虑的是皇室的利益。但是朱瞻基不同,他不仅要考虑皇室的利益,更要考虑江山的长久延续。

现在,几乎全世界都是朱家的子孙当权,跟两百年前,成吉思汗的子孙差不多处境。

那些蒙元人,善于战,疏于治,不到一百年,势力大损,两百年不到,曾经的庞大帝国就烟消云散。

当然,现在没有能跟大明竞争的对手,但是在治理方面,从来都不是靠单方面的强力压制能持久的。

不论什么时候,掌握平衡最重要,特别是在他之后的大明。

何况,现在的大明也不是高枕无忧。因为文明的大步跨进,朱瞻基虽然极力遏制,一些技术不知不觉被人学了过去。

正统二十三年,老帅郑能,唐赛儿他们占领了后世的乌克兰一带,将兀鲁伯驱逐到了欧洲境内。

可是在那里发现,他们已经通过改进高温空气室,炼制出来了铁水。

火枪最重要的就是炼钢技术,至于加工技术,因为大明已经发展了三十年,不管是水车,还是蒸汽机的加工技术已经成熟。

那些人通过改进加工工序,很轻易就能打磨出枪管来。此后,这项技术迅速扩张开来。

西方如今火枪泛滥,而大明士兵的火力也没有了绝对优势。

正统二十九年,西方多国组成的联军,向乌克兰进攻。郑能一心想要占据乌克兰粮仓,结果最后英勇战死。

而后,大明士兵只能退回了里海东岸。

而唐赛儿他们的地方军,也丢失了伏尔加西岸的大片土地,如今据守伏尔加河东岸,与对方对峙。

对方的人数虽然多,火枪虽然多,但是火药不足,也没有炸药,进攻无力,双方现在算是平分秋色。

反点科技树的现象,朱瞻基早有准备,大明的技术想要普及,让对方学过去就避免不了。

所以他亲自前往了一趟极西,目的就是为了给己方移民加油鼓气,然后看情况是否继续攀科技树,将对方再打压下去。

大明的内忧外患并不明显,却已经有了兆头。假如他突然身死,大明注定会大乱一段时间。

既然明白,那就要未雨绸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