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西北(第3/3页)

正统元年,朱瞻基正式提出了真理这个概念,将所有对未来的学科研究,全部划分到真理这个概念里面。

儒家被划分到哲学里面,变成了一个小项的思想主义研究。

然后,所有学科又被朱瞻基全部给划分到真理教的研究项目里面,让真理教变成了一个研究世界未知的大教派。

当然,这个时候用教派来形容真理教是不恰当的,因为真理教不是一个宗教,而是一个研究机构的构造。

这个时候,不仅仅是儒教,就是道教和佛教都感到了恐惧,无数人对此抗议不止。

但是朱瞻基并不理会,而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让下马桥研究院拿出一项能震惊世人的研究项目。

特别是当滑翔翼扩大,再装上了一台发动机,能够直接带人飞上天空的时候,所有的抗议和非议全部都停了下来。

人类征服天空,这一直都是一个梦想。可是当梦想变成了现实,那些反对的人在震惊之余,就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

宗教存在的最大积极意义,就是统一思想,统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真理教表现出来了毋庸置疑的真理,那些老百姓自然就会逐渐偏向真理教。

但是实际上,真理教存在的真正意义,就是让人们从虚无缥缈的追求中,变的现实起来,研究能够改变世界的力量。

这却不是宗教。

听到林汉伦的回答,朱瞻基说道:“我曾经多次说过,真理的研究,没有终极目的,只有缜密的过程。人们就是通过这种研究的过程,得到改变世界的力量,真理永远没有终点。”

“汉伦不敢或忘。”

“但是,研究的过程中间,人们会经历许多困难和挫折,甚至会怀疑研究的意义所在。不是每一次研究都会向前一步,甚至会倒退。可是当一个项目,已经有了准确的阶段性结果的时候,知道了方向,研究就会变得容易和简单。”

听了朱瞻基的话,林汉伦似乎有些明白,却又似乎更迷糊了。

朱瞻基没有故意迷惑自己的这个外孙,将自己的意思清楚地表达了出来。“连发枪,枪弹分离,是大明曾经在研究上的阶段性成果,这是我们优于其他国家的地方。可是连发枪跟当初的燧发枪一样,虽然能占据一定的优势,却还没有当初的燧发枪优势更大。”

这句话林汉伦听明白了,也明白了朱瞻基的意思。

燧发枪出现的时候,其他的国家还拿着大刀长矛。这种差距太大了,所以在大明的士兵面前,他们一败涂地。

连发枪的射距比燧发枪高了一倍以上,威力更大,但是跟燧发枪的差距,却没有燧发枪跟冷兵器更大。

“所以,我们大明如果拿出了连发枪,自己没有更好的技术储备,可能就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被敌人追上。所以,普及连发枪,不是在必要的时候,是没有必要的。”

林汉伦问道:“皇外祖,那我们现在是不是有了更好的枪了?”

朱瞻基没有回答,而是说道:“你二叔和三叔的死,跟七年前武国公郑能的死一样,其实是没有必要的牺牲,死于自己的贪念。郑能贪图基辅公国的铁矿,你二叔和三叔却是贪图诺夫哥罗德公国的资源。如果他们撤退回来,对方敢过来吗?他们不敢!”

林汉伦不解地道:“皇外祖,大明一直以来不都是推崇开疆拓土吗?”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的确,并且这项政策不会改变。但是,所有的人都只看到了开疆,却没有真正理解拓土的意思。蒙元帝国当初的地盘大吗?两百年后,一切皆空。开疆固然重要,如何发展才更重要。如今你们家族已经占领了极西山脉南部的几十万土地,可是你们现在的人口不到三十万。自己的领土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占领更多的地盘有什么意义?所以,你要回封地,我允了。这次还会给你配三万连发枪,两百万子弹。但是,没有真正的把握,我不允许你妄自西进。明白吗?”

毕竟是自己的亲外孙,自己以后还指望他守住乌拉尔山脉,伏尔加河一线。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自己又要费心培养一个能信赖的晚辈了。

林汉伦一开始还只考虑自己的要求能不能得到同意,可是朱瞻基首先跟他解释了一开始不装备连发枪的原因,后面又表现出了对他这个外孙的重视。

现在不仅给他三万支连发枪,两百万子弹,还教他到了封地以后应该如何做。

感受到了朱瞻基的关爱,他激动地又含泪跪下道:“外孙一定不辜负皇外祖的期望,发展唐林城,不妄起战事。”

朱瞻基双手扶起了他说道:“到应天府好好过个年,过了十五再走。朕会让人将武器给你准备好,今后,大明的西北边护,就交给你们父子了。”

有唐赛儿这个奇女子在,唐林城的威胁就不大,朱瞻基相信,自己这个外孙有足够的时间能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