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逆反(第2/3页)

但是与此同时,勋贵阶层虽然没有资格参与行业规矩的制定,却有参与贸易的权力,所以,他们与官员阶级形成了上下游的关系。

如今的内务府就像是大明的商务部,只是自己也负责矿产,石油等方面的经营,还有商业银行控制在内务府的手中,直属皇家权力范围。

而下游行业里面,文官和普通商人主要负责生产环节,而勋贵阶层和他们控制的商人阶层负责贸易环节。

两方相互妥协,相互遏制,再加上内务府的调节,所以,目前还是能保持平衡的。

朱瞻基的参加并没有让这些商人们觉得震惊,因为这几十年来,朱瞻基为了鼓励工业发展,经常出席各种商业行会。

而且,每年都会挑选出一些有贡献的商户,工匠授予他们荣誉勋爵的称号。

如今的大明虽然算不上勋贵满街走,但是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一些低级的官员,勋贵,也并不是那么具有威慑力了。

许多百姓只要有上进心的,都鼓足了精神,争取也要跨入这个行列。

这里面不得不提的就是教育普及化。

正统元年,朱瞻基正式执政的第一年,就正式颁布了《大明义务教育律》。

这套法规规定了所有的大明子民,不分男女,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并且在各地开办了官办的男校和女校。

六岁到八岁阶段的大明孩子,免费开始入学接受三年义务教育。

这三年里面,所有孩子都接受国语,数学,自然地理,格物四门教育。

国语从最开始学习拼音,简单识字,能阅读一篇简单文章。

数学要学会简单的加减乘除,能算清简单的账目。

自然地理方面,要了解各地的气候特征,自然现象,不同土地的最佳种植作物。

而格物方面,则是要让所有的孩子懂得简单工具的制作和利用,包括一些科学原理。

正统元年,全国建立了大约一千五百所基础学校,这些学校的老师都是普通的士子和秀才担任。

所有的士子,在考上举人之前,都必须要教三年时间的书,并且要取得合格的标准,否则不予进入下一步的科考。

而当时在全国各地县城以上级别的城市,也建立了一千三百所女校,这些女校的老师都是来自宫中裁撤的宫女。

女校和男校一样,都是三年免费基础教育。虽然三年的时间不能教授太多的知识,但是能保证所有的人不是睁眼瞎,能利用大明字典来学习更多的文字。

大明字典就是公众贵妃们为汉字注音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大力推广的。

这本字典跟后世的新华字典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简单一些。不过经过了几十年的增补,这本字典越来越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朱瞻基也知道三年的时间不够完成基础教育,但是他也没办法啊。大明的经济虽然发展的很好,但是全国的老师数量,文人的数量,包括经济实力,都不能进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

即便是三年,又利用了上了不少士子当老师,也给国家增加了许多的负担。

三年以后,愿意接受教育的孩子,家境富裕的孩子们可以继续求学,学习后续的知识。

四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基础学校在大明已经发展到了男校超过五万所,女校也近万所。

这些学校,成为了礼部最大的部门,如今的礼部,比工部的规模还要大。

只是为了自己的权力,礼部也在极力推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正是因为这样的环境,如今大明的识字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原本不到百分之十的识字率,到如今,已经超过了百分之四十。

再过几十年,现在那些不识字的老人去世,朱瞻基相信,能将十岁以上百姓的识字率提升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这种教育的普及,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儒家的地位被极大弱化。

以前人们进学,会将读书跟儒家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从小学习的就是儒家的那一套。

可是现在,孩子们从一开始学习拼音,数学,自然地理,格物,这些跟儒家的关系都不大。

现在,没有人把读书识字跟儒家联系在一起了。

百姓的思想解放,教育奠基是如今大明大步向前腾飞的基础,也是各行各业迅速发展的基础。

傍晚回到皇宫,朱瞻基就看到了自己想要看到了所有资料,而当这些资料全部汇集在一起,朱瞻基在愤怒之余,心里也蒙上了一层阴影。

胡顺是胡俨的孙子,这位儒家弟子虽然在能力上有所局限,但是在忠诚上绝对没有任何质疑。

他在担任河中监军的两年期间,每个月的工作汇报中,都提出了对郑家一些行为的质疑。

但是,这些并没有让国防部的一些官员重视起来,因为郑家的威势太大,而一些怀疑有道听途说之嫌。

现在的大明不允许风闻奏事,想要举报必须要有证据,或者是以身犯险,直接状告。

胡顺并没有这样做的理由,只是将一些怀疑在工作报告中提了出来,而国防部这边,就没有重视起来。

而从这些工作报告中,朱瞻基能够从头到尾清楚地理出一条脉络,那就是郑宏虽然没有违法行为,却绝对有渎职行为。

身为帝国西大门的守护者,这样的一个总督,是很难继续信任的。

朱瞻基又仔细看了河中总督府的其他勋贵势力,因为要保持平衡,防止一家独大,河中地区是最少有三家大型势力的,其他两家分别担任副总督。

但是,原本被分封到那里的丰城侯李贤,西宁侯宋杰死后,如今三家因为联姻,竟然形成了密切的联姻关系。

朱瞻基不知道这种联姻的作用有多大,但是他很清楚,这是自己疏忽了,让大明出现了一个军阀势力。

如今的河中总督府大明百姓超过了一百五十万,十万正军,十万辅军。除了三万正军,三万辅军分部驻守外围地区,在河中腹心地区,这三家势力控制的兵力将近十五万。

当然,朱瞻基不相信所有人都会有异心,甚至如果郑宏想要反叛,恐怕他们自己家族的势力都会反对。

这是因为大明的勋贵制度给他的信心,如今这几家的子孙后代,嫡子都在应天府,未成年的孩子大部分也都还在应天府进学呢。

朱瞻基看完了这些情报,吩咐李子风说道:“将这三家的人都先给我盯住,等到通政司和咨情司的情报传了过来,若有不谐,立刻将他们控制住。另外,动用通政司的内间,国防部的密探,盯紧郑宏,将河中地区的军队情况汇报上来。”

这些都是以防万一,在大明如日中天的气势下,没有将士和百姓会真心愿意背叛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