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第3/3页)

从正统元年真理教成立开始,朱瞻基就真理教和儒释道三教作为大明认可的教派,其他教派都属于邪教。

在颁布这条律令的时候,朱瞻基就在防备着西北的平民,西北各军高度戒备。

但是,吐蕃成为了大明手里的工具,在当时的外交部长陈瑄的笼络下,吐蕃的藩王和藏传佛教的信徒们从西南方对那些少数信仰的教徒极大的威慑。

他们大部分人转而信仰其他教派,或者变成无信者。而一些顽固分子们,就只能在军队的管制下,向西迁移,一直迁移到河中地区。

当时为了不激化矛盾,朱瞻基让他们在那里生存了下来。

但是在南洋,因为岛屿的相隔,朱瞻基就没有那么多的顾虑。

凡是不学大明话,不弃信的百姓,全部驱赶走,不走者格杀勿论。最开始的马来半岛,然后是苏门答腊岛,婆罗洲。

苏禄国的三王虽然信仰,但是在朝廷律令下达之后,转而信仰起来了真理教。

这里面,不是没有顽固分子,比如渤泥国的国王沙里夫阿里和马六甲的国主穆扎法尔莎。

穆扎法尔莎势力弱小,放弃了王位退往满者伯夷,那里的爪哇岛是朱瞻基唯一允许生存的地方。

沙里夫阿里在成为渤泥国的国主之前,本来就是一位传教士,因为能力出众,被艾哈迈德看中,选为了自己的女婿。

他娶的虽然是一个有汉人血统的公主,面对朝廷的法令,他组织了大批信徒想要抗争。

朱瞻基对渤泥国本来就垂涎欲滴,那里看起来穷,地下却有丰富的石油,而且还是优质的轻质油。

整个婆罗洲,已经被朱瞻基确定为东西方活物贸易的牧场,又有丰富的矿产,所以借着这个机会,直接就攻占了渤泥国。

沙里夫阿里在丛林之中抗争了三年,但是却被一条毒蛇咬死。

自那以后渤泥国去除了敌对分子,变成了黄森屏家族后代一家独大。

南洋地区好办,是因为大明舰队控制了海域,所以任谁都难以逃脱,只能按照大明的意思来。

但是西域地区地域辽阔,人们可以随处迁移,加上人口众多,所以朱瞻基缓缓图之。

现在看来,光凭郑宏有胆量想要自立,就能知道那边的风气是什么样的。没有那些部落给他的支持,他就是疯了也不敢说自立啊。

所以,朱瞻基觉得,一味的怀柔不可取了。

马随虽然是回族人后裔,但却是一个大汉主义者。立即说道:“陛下仁慈,不忍刀枪相见,但是以臣看来,只有鲜血才能让那些顽固分子醒悟过来。”

马随如此激进并不奇怪,因为许多汉人并不在意这些血统,而那些归化的异族人,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反而更加极端。

就像大明现在有不少西域,朝鲜,日本的归化者。他们比汉人更加重视血统的融合,给家族子弟娶亲,嫁女,都必须要是汉人,这样几代以后,汉人血统就会多了。

除了这些方面,他们在针对异族的策略上,也更加激进,似乎不这样就不能表现他们的忠诚和跟以往割裂的决心。

马随小时候在苏伊士长大,很清楚西亚各地的民族矛盾,对那些信仰的“族人”没有半点好感。

在他看来,只有大明才是真正的文明国家,那些落后的民族和国家都应该消失。

朱瞻基笑了一下说道:“军队一动,就是民脂民膏。如果能不打仗就解决问题,还是不打仗的好。”

马随不以为然说道:“等河中军队全部换装完毕,有了连发枪,哪怕河中军队不足二十万,只要笼络住了乌兹别克人,也能将那些顽固的波斯人消灭干净。”

朱瞻基不置可否地说道:“那就要看你们外交部的成绩了。”

他们退下之后,朱瞻基下面要接见玛拉国的国主亚拉姆巴。

玛拉国就是后世的尼泊尔,这里是佛教的发源地,却因为紧靠着印度各国,一直被信仰印度教的各个印度小国欺负。

因为大明的保全,他们才能避免了印度各国的侵占,现在是大明的忠实小弟。

亚拉姆巴刚进大殿,还没有来得及叩拜,一个内侍气喘吁吁地跑到大殿门口,大声道:“陛下,太子殿下归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