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社会稳定的基础(第3/3页)

皇帝统管天下,百官治理天下,上与下之间的沟通,联络,不仅仅需要英明的决策,更需要整个社会的畅通。

那么,朕要问诸位爱卿,究竟用什么来维持整个社会的畅通?是儒家的礼仪廉智信?还是道家的各司其职无为而治?

朕要的不是人亡政息,要的不是以一家逐百家,要的不是子子孙孙都贤明无比,要的是整个社会不能陷入矛盾重重的境地。

那么,朕就需要诸位爱卿同心协力,与朕一道,为我大明,为整个天下,制定一套与时俱进的政策。

这个政策要具有延续性,要具有不能动的核心,也要具有与时俱进的修正方案,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朕从来不奢望天下大同,也从来不奢望人人平等,更不奢望人人廉洁。

但是朕奢望:不管你是皇族,你是官员,你是武将,你是百姓,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幸福的生活,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作用。都能让上进之人有上进的前途,都能让弱小者得到完善的保护。”

朱见深在二层的位置上听的惭愧不已,因为他感觉,自己距离一个英明的帝王还差很远。

而坐在他下方的张瀚,这个时候早就没有了傲气,用一种崇拜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外祖父。

他以为自己想的很多,但是他现在才发觉,原来自己想的这些问题,早就被外祖父给想到了,甚至有了解决的方案。

而百官一个个也都听的血脉卉张,因为朱瞻基的这些话,虽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要让百官献策,但是实际上,已经把核心问题指了出来。

那就是阶级!

欧罗巴的教会统治,一直实行的是愚民政策,但是现在,东西方的贸易交流,已经打破了教会的封锁,人们的意识得到了苏醒。

在人们意识苏醒的情况下,相对弱小的教会已经无法在一手遮天。

在东方,以前的历朝历代也施行的是儒家的愚民政策。但是从陛下还是太孙期间,就已经有意识地引导百姓走向开明。

所以,大明和欧洲的情况不同,大明现在依旧稳定无比,但是陛下已经在未雨绸缪,想要寻求更好的方法,来稳定发展。

不想大明像欧洲那样,让那些无义的商人来控制社会的变化,那就只能依靠皇权。

而皇权的公正,更需要皇帝的英明,这个时候,陛下愿意拿出这个话题来讨论,也就证明了陛下并不相信皇权能一直成为天平上的砝码。

整个社会,是各个阶层,各色人等共同组成的。社会的发展,优势各个阶层之间共同努力形成的。

在皇权,官权,钱权之间,建立一个稳定而开明的架构,就是陛下的意愿。

而这个架构,似乎不仅能限制商人,能限制百姓,能限制官员,也能限制皇权。

虽然大部分人还没有完全消化掉朱瞻基的话,但是对朱瞻基想要表达的意思,大部分人心里已经有了一点底。

朱瞻基又说道:“朕在登基之初,就一直在不停地建立法律,修改法律。大明的法律越来越全,越来越多,但是依旧不够。今日朕也借着这个机会,与诸位爱卿商议,朕欲重修大明律。新的大明律将会以人为本,以国为重。除此之外,就连皇权,也不能逾越大明律!”

此言一出,殿内登时一片哗然。

众人目瞪口呆地看着朱瞻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话也只有他自己能说,其他人谁来说,都是死罪难逃。

可是朱瞻基似乎只是把这当做一件小事,把话题又转了回来。“朕方才说了那么多,也没有将天下社会的利弊说出来,只是说了目前世界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所以,综合朕方才所说的那些,朕也给出今日的议题:论社会长期稳定的基本基础。”

朱瞻基这句话一出,处于他侧后方的彭时立即握笔飞舞,写出了这十二个字的题目。

随后,四个太监举着这十二个字的横幅,让所有人都能看清这个题目。

众人纷纷都沉吟了起来,张瀚也不例外。他很清楚,今日自己能得到这个经筵的机会,靠的就是他在这方面的特长。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朱瞻基首先就把目标对准了他。

“广博,朕看到你写的那些文稿,对其中的一些想法,倒是觉得有趣。今日当着百官,朕想听听你是如何想到要帮白人改善处境的?”